
[napkin;table napkin] 用餐时用来遮挡前胸和膝部的方块布
用餐时放在膝上或胸前的布巾(多用于西餐)。
餐巾(cān jīn)指进餐时用于擦拭口唇、手指或铺垫在膝上以防食物弄脏衣物的方形布巾。其核心特征与用法如下:
功能定位
专用于餐饮过程中保持清洁的织物,常见于正式餐桌礼仪中。材质多为棉、麻或纸质,现代亦有无纺布材质。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22页。
使用场景
常见于餐厅、宴会等场合,可折叠放置于餐具旁或插入酒杯展示。部分高档餐巾会绣有花纹或标识以提升用餐仪式感。
来源:《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第7卷,第678页。
餐巾在中国古代称为“食单”或“拭盘巾”,最早见于宋代文献,后随西餐礼仪传入而普及。其发展反映了饮食文化的精细化与卫生观念演进。
来源:《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年,“餐巾”词条。
根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餐巾需区别于普通手帕,强调其专属性:“餐巾不可替代手帕使用,亦不宜用于擦拭餐具以外的物品。”
来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第109页。
权威参考文献(无有效公开电子版链接时标注纸质来源)
关于“餐巾”的详细解释如下:
餐巾(拼音:cān jīn)是用于用餐时遮挡衣物或擦拭口手的布巾或纸巾,常见于西餐场景。其核心功能是保持用餐者衣物清洁,并作为餐桌礼仪的一部分。
据记载,餐巾起源于15-16世纪的英国。当时男性普遍蓄须,且餐具尚未普及,手抓食物易弄脏胡须,人们便用衣襟擦拭。后来家庭主妇将布巾挂在男性颈部,逐渐演变为餐巾。伦敦一名裁缝将其改良为小块方巾,使用更便捷。
正确使用餐巾是餐桌礼仪的重要部分,例如:
在中文语境中,“餐巾”偶尔被引申为“解决困境的途径”,但此用法较罕见,多见于文学比喻。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国语辞典》或搜狗百科相关词条。
棒头出孝子傍眼颁扬背戾标持璧瑗嶒嶷叉路承包商尘缨楚剌存车线电热毯弟门发号吐令飞灺逢合风监風俗伏突工业气压国职豪宅横桥横灾飞祸欢赏惊眠敬赠锦鳞击扑既望老脑筋蜡扦粮馈良直没事村靡迤拇指暖气懦恧女管家飘藩坠混区别上烝山戎绳套神荼郁垒诗魔识微知著失心风书套俗表碎琼同心杯蛙市骛趋仙呗险诞谢帖洗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