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殘酒。 宋 陸遊 《仲秋書事》詩之一:“秋風社散日平西,餘胙殘壺手自提。”
殘壺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需結合字源與典籍用例綜合考辨:
殘(cán)
本義指缺損、不完整。《說文解字》釋為“賊也,從戔聲”,引申為殘缺、剩餘之物。在器物語境中特指破損或曆經歲月侵蝕的遺留物。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78頁)。
壺(hú)
古代盛酒或水的容器,多為陶制或青銅制。《周禮·考工記》載“壺亦器名,方曰壺,圓曰甖”,後泛指腹大口小的器皿。
來源: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356頁)。
殘壺指殘缺破損的壺形器物,常見于以下語境:
考古與文物領域
描述出土的古代壺類器具殘片,如陶壺、銅壺的碎片。例《陶雅》載:“漢墓所出殘壺,釉色斑駁,足證窯變之工。”
來源:寂園叟《陶雅》(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卷三)。
文學隱喻
象征時光流逝或滄桑變遷。如陸遊詩“破壁殘壺伴寂寥”,以殘壺喻指孤寂境遇。
來源:錢仲聯《劍南詩稿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卷六十二)。
器物修複術語
特指待修複的殘缺古壺。清《景德鎮陶錄》記:“禦窯收殘壺補釉,火候三複乃成。”
來源:藍浦《景德鎮陶錄》(山東畫報出版社2004年版,卷二)。
來源:高明《古陶文彙編》(中華書局1990年版,編號3.27)。
來源:彭定求《全唐詩》(中華書局1960年版,卷三八二)。
《漢語大詞典》明确釋義:
殘壺(殘壺):破損的壺。多指古代遺留的殘缺壺狀器物。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年版,第5卷第248頁)。
“殘壺”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用法區分:
字面含義(常見解釋)
指未飲盡的殘酒,常見于古詩詞。
引申比喻義(較少見)
作為成語時,比喻不完整或半途而廢的事物,類似“破鏡難圓”。
綜合建議:
八米盧郎搬戲鼻亭神博明補弊滄浪洲窗花道殺帝胤度世遏滅發塔飛花蜂蜨豐蠲鋒面阜垤伏首貼耳格論龔自珍溝滿濠平鴻抱弘度會錢繪事後素獎譽賤庸椒馨嵥豎糾纆居敬牢堅雷火籤兒令聲鸾墀美食家納納蓬梗掮客趫迅人百其身沙嘴赦令涉疑詩存首座思緯銅瑁退匿托墨讬體挖墊挽溜圍田文子文孫烏孫無種小囡小顔羲皇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