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李浮瓜的意思、沈李浮瓜的详细解释
沈李浮瓜的解释
三国 魏 曹丕 《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於清泉,沉朱李於寒水。”谓天热把瓜果用冷水浸后食用。后以“沉李浮瓜”借指消夏乐事。亦用以泛指消夏果品。 宋 沉与求 《秋日戏呈蒋达可检讨》诗:“西风槭槭舞庭櫰,沉李浮瓜事益乖。”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日转午,脱巾散髮,沉李浮瓜,宝扇摇紈素。”《金6*瓶6*梅词话》第二七回:“ ********* 令他安排酒来,不一时,冰盆内沉李浮瓜,凉亭上偎红倚翠。”参见“ 浮瓜沉李 ”。
词语分解
- 沈的解释 沈 (③瀋) ě 姓。 汁:“为榆沈”。 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的简称。 沈 é 同“沉”。 笔画数:; 部首:氵; 笔顺编号:
- 瓜的解释 瓜 ā 蔓生植物,属葫芦科,果实可食:西瓜。冬瓜。瓜蒂。瓜分(像切瓜一样分割,如“瓜瓜天下”)。瓜葛。瓜代。瓜李(指嫌疑的境地)。瓜子儿。 笔画数:; 部首:瓜;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沈李浮瓜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沈李浮瓜”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的成语,也写作“浮瓜沉李”,形象地描绘了古人夏日消暑纳凉的一种雅致方式。其核心含义如下:
-
字面意思与具体行为:
- “沈”通“沉”,指将李子沉入清凉的水中。
- “浮”指让瓜果漂浮在水面上。
- 合起来是指在炎热的夏天,将甜瓜和李子等水果浸泡在冷水(如井水、泉水)中,使其冰凉后再食用,以达到消暑降温的目的。这是一种利用自然低温保鲜和冰镇食物的古老方法。
-
深层含义与文化象征:
- 这个成语生动地刻画了古人应对酷暑的智慧和生活情趣,代表了夏日里一种闲适、清凉、惬意的避暑场景。
- 它常被用来形容消夏的乐事或清凉自在的环境,带有一种文人雅士追求自然、闲适生活的意趣。后世也常借此描绘文人聚会或避暑时的雅致。
-
出处与典故:
-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三国时期魏国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这是对当时消暑方式的直接描述,也是成语的雏形 。
- 后世文人多有引用和化用,使其成为描绘夏日清凉的经典意象。例如,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相关典故中也有类似意境的体现(虽非直接出处,但反映了该习俗在文人中的流行)。
-
现代理解与引申:
- 在现代汉语中,“沈李浮瓜”或“浮瓜沉李”主要作为成语使用,用来形容夏日在水边或清凉处避暑的闲适情景,或泛指消夏的乐事。其字面所指的具体行为因现代制冷技术的普及已较少见,但其承载的消暑纳凉、追求清凉惬意的文化内涵得以保留 。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浮瓜沉李”词条有详细释义,引用了曹丕原文,并解释了其作为消暑典故的用法。
-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收录该词条,解释其字面行为和引申义。
-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见于《昭明文选》等文集):提供了成语最原始的出处和语境。
- 王羲之《兰亭集序》相关背景与典故研究(各类文学史及研究著作):反映了类似习俗在魏晋文人雅集中的应用。
网络扩展解释
“沈李浮瓜”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该成语最早出自三国时期曹丕的《与朝歌令吴质书》,原文为“浮甘瓜于清泉,沈朱李于寒水”,指将瓜果浸泡在清凉的泉水中消暑。后引申为两种含义:
- 消夏乐事:描述夏日纳凉、享用冷食的闲适场景(如宋代诗词中“沉李浮瓜事益乖”);
- 泛指消夏果品:指代冰镇后的瓜果,如《金瓶梅词话》中“冰盆内沉李浮瓜”。
二、出处与演变
- 历史渊源:成语源自曹丕书信,原为“浮瓜沉李”,后演变为“沈李浮瓜”,二者含义相同。
- 文学应用:在宋词、元曲及明清小说中常见,例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描述“沉李浮瓜,宝扇摇纨素”,体现消暑意境。
三、近义词与用法
- 同义表达:“浮瓜沉李”;
- 语境提示:多用于描绘古典生活场景或夏季清凉意象,如诗词创作、历史文本解读。
四、补充说明
部分资料(如)提到该成语比喻“人心浮躁”,但此解释未被主流权威文献广泛采用,可能为引申或误用。建议优先参考原始出处及高权威性释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成语的文学用例或历史背景,可查阅《与朝歌令吴质书》原文或相关诗词注解。
别人正在浏览...
白发苍苍搬脣弄舌报衙簿讼岔开车蹬敕符吃粮不管事猝死担沉重,担沉重儿冬烘头脑兜罗绵独立核算傅岩膏火自煎耕莘躬行鬼谣汉旅皓日回川魂胆火红糊涂蛋忽微见人静词谨诛九节笻际遇疾置句稽渴雨扣边浪漫主义滥溢燎竹陵纵駡山駡海缪节念省凝望彷佯潜籁亲朋七夕钱任实锐减弱势森拱时俊十指露缝书方説作司阶私学同床各梦诬谄吸进饩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