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赙贈和诔文。 清 方文 《述哀》詩:“憐予奔喪回,賻誄亦稠疊。”
赙诔(fù lěi)是古代漢語中的複合詞,由“赙”和“诔”兩個單字組合而成,特指古代喪葬禮儀中兼具財物饋贈與文字哀悼的行為。以下從形、音、義三方面分述:
赙(fù)
《禮記·檀弓上》:“子路曰:‘傷哉貧也!生無以為養,死無以為禮也。’孔子曰:‘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斂手足形,還葬而無椁,稱其財,斯之謂禮。’”鄭玄注:“還葬,謂斂畢便葬,不待三月……無赙贈。”
诔(lěi)
《文心雕龍·诔碑》:“诔者,累也。累其德行,旌之不朽也。”強調以簡練文字總結逝者生平功績。
“赙诔”為動賓結構複合詞,指在喪禮中同時完成“財物資助”與“撰寫诔文”兩重儀式:
《儀禮·既夕禮》載:“知死者赙,知生者赗。”鄭玄注:“赙,補也,助其不足也;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辭也。”
既通過“赙”緩解喪家經濟壓力,又以“诔”彰揚逝者德行,體現古代“喪禮重于人情”的倫理觀。
西周時“赙”屬“兇禮”五禮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明确“以喪禮哀死亡”,赙贈需依親疏等級定量。
漢代後“诔”漸與“碑文”“祭文”融合,如曹植《王仲宣诔》開骈體诔文先河;唐代韓愈《祭十二郎文》則淡化形式重抒情。
當代漢語中“赙诔”罕用,但“赙儀”(奠儀)仍存于方言,“诔”作為哀祭文體被文學史研究保留。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此處标注文獻版本信息以供查證;現代著作可參考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資源庫或中華書局官網檢索。)
“赙诔”是一個由“赙”和“诔”組成的複合詞,屬于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與喪葬相關的禮儀行為。以下分兩部分詳細解釋:
1. 赙(fù)
2. 诔(lěi)
組合義
“赙诔”合指古代喪禮中物質資助(赙)與精神悼念(诔)的結合,如《後漢書》載“故赙诔加焉”,反映對逝者的雙重哀榮。該詞現已罕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制的文獻中。
辦道變惑鞭簡臂縛必固逼射捕風弄月補實參麗孱昏電掃帝緒渎斁惡罵額珠發梁桁楊悍怒鶴跱宦牒猢狲入布袋講燈劍頭一吷椒房蘭室戒絕扣盤扪鑰連亘厲兵六閑論點木材廠趫揵奇拔旗花輕少區劃趣造禳禜仍陋襲簡仁果商務參贊事寄獸糖耍飄熟誦思想内容貪悍讨是尋非天祅條定停休停住顯地缃節相提并論翔羊縣泉小軍奚搐邪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