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媟瀆 ”。亦作“ 媟嬻 ”。1.亵狎;輕慢。《漢書·枚臯傳》:“﹝ 枚臯 ﹞為賦頌,好嫚戲,以故得媟黷貴幸。” 顔師古 注:“媟,狎也。黷,垢濁也。” 漢 荀悅 《漢紀·成帝紀四》:“願陛下正君臣之義,黜群小媟瀆之臣。” 唐 徐洪 《比幹墓》詩:“媟黷皆佞諛,虔劉盡英雋。”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樂府二》:“ 王觀 學士嘗應制撰《清平樂》詞…… 高太後 以為媟瀆 神宗 ,翌日罷職。”
(2).淫6*穢。《舊唐書·文苑傳中·賈曾》:“臣聞作樂崇德,以感人神,《韶》、《夏》有容,《鹹》、《英》有節,婦人媟黷,無豫其間。” 宋 洪邁 《夷堅甲志·黑風大王》:“一夕,乘醉欲入寝閣,觀後真容,且有媟瀆之意。”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格言·鬧房》:“今則置酒高會,而澆弛無行之徒,沉湎喧呶,甚且以媟嬻之詞相軋,以為笑樂。” 魯迅 《墳·******主義》:“即以今年的士大夫的文言而論, 章士钊 呈文中的‘荒學逾閑恣為無忌’,‘兩性銜接之機緘締構’……可謂臻媟黩之極緻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媟黩漢語 快速查詢。
“媟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屬于古漢語用法,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其含義和構成如下:
1. 字義分解
2. 組合含義 “媟黩”整體指輕慢亵渎、行為不敬,多用于形容對他人的侮辱性言行或對事物的不尊重态度。例如在古典文獻中,可能描述對禮法的藐視、對尊長的冒犯,或男女間不合禮儀的狎昵行為。
3. 使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古代典籍或文言文語境,現代漢語中幾乎不再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替換為“亵渎”“輕慢”“冒犯”等更通用的詞彙。
注意:由于“媟黩”極生僻,需結合具體上下文理解,且使用時需注意避免與形近詞(如“亵渎”)混淆。
《媟黩》是一個較為冷門的漢字,其意思是指一個女子嗫嚅,羞怯的樣子,害羞而畏縮。這個詞常用于形容女性或少女在某種情境下表現出害羞的樣子。
《媟黩》的部首是⺡(左右結構的部首,表示人物的意思),由12個筆畫組成。
《媟黩》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模糊,它并不常見于現代漢語,更多出現在古代文獻中,比如《說文解字》。在繁體字中,媟寫作嬙,黩寫作黷。
在古代,人們對《媟黩》的書寫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對媟的解釋描寫媟黩合起來是兩個字,而在其他古籍或碑刻中則是分開寫。
1. 她面對衆人時羞怯地媟黩着。 2. 女孩在遇到喜歡的人時常常會露出媟黩的笑容。
媟黩屬于比較少見的詞語,目前并沒有相關的組詞。除了獨立使用,很少和其他詞彙搭配。
近義詞包括:羞怯、畏縮、腼腆、害羞。
反義詞包括:坦然、泰然、無所畏懼。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