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趕守禦。《周禮·秋官·掌戮》“刖者使守囿” 漢 鄭玄 注:“斷足驅衞禽獸,無急行。”
“驅衛”是一個由“驅”和“衛”組合而成的漢語詞語,具體含義如下:
基本釋義
出處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秋官·掌戮》:“刖者使守囿”。漢代鄭玄注解時提到“斷足驅衞禽獸,無急行”,意為受刖刑(斷足)的人負責驅趕、守衛苑囿中的禽獸,因其行動不便,禽獸不易逃脫。
用法與場景
注意事項
驅衛 =驅趕威脅并守衛目标,常用于古代防護場景,強調主動防禦的行為邏輯。
驅衛是一個動詞,意為驅趕和守衛。它由兩個部首組成:馬(馬的馬角)和衛(衛字底部的圍欄),共計8畫。
《驅衛》這個詞源于古代的軍事行動,指的是驅趕敵人并守衛領土或者重要目标。它常用于描述軍事中的防禦、巡邏和保衛等活動。
在繁體字中,“驅衛”保持了與簡體字相同的寫法和意思。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驅衛的寫法略有不同。其中,“驅”的結構源自象形文字,描繪了人騎在馬上。“衛”則是用來指代城牆,所以它底部的部首是圍欄的意思。這樣,整個字形則是用馬來表示驅趕,用衛來表示保衛。
1. 軍隊被派往邊境,驅衛國土免受侵犯。
2. 警察在市區周邊設立了駐地,以驅衛市民的安全。
1. 驅逐:将敵人或者不合法的人或物趕走。
2. 衛士:指守衛職責,負責保衛特定地方的人。
3. 驅散:迅速、徹底地分散人群或者使其離開。
保護、捍衛、防衛。
侵犯、攻擊、突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