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省識的意思、省識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省識的解釋

猶認識。 唐 韓愈 《赴江陵途中寄贈王二十補阙李十一拾遺李二十六員外翰林三學士》詩:“汗漫不省識,怳如乘桴浮。”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一:“弟子出遺像,乃一老僧。使今見其人,亦不復省識矣。” 清 納蘭性德 《金縷曲·再贈梁汾》詞:“多少殷勤紅葉句,禦溝深不似天河淺。空省識,畫圖展。” ********* 《毀家詩紀》七:“省識 三郎 腸斷意, 馬嵬 風雨葬花魁。”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省識”是一個多音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需根據語境具體分析,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與發音

  1. 作為成語(shěng shí)
    指通過反思或經曆領悟事物的本質或道理,強調智慧的增長()。例如:“他曆經磨難後終于省識人生真谛。”

  2. 作為動詞短語(xǐng shí)
    在古詩文中多讀此音,意為“認識、辨識”。如杜甫詩句“畫圖省識春風面”中的“省識”,部分學者解釋為“略微認識”或“未能真正認識”()。


二、具體語境中的争議與解讀

  1. 文學争議
    杜甫《詠懷古迹》中的“省識”存在三種主流解釋:

    • “不識”說:認為漢元帝僅憑畫像未能真正認識王昭君(《辭海》觀點,)。
    • “略識”說:解讀為“約略辨識”,暗含帝王昏庸(《唐詩鑒賞辭典》觀點,)。
    • “察看、辨識”說:中性描述畫像辨識行為(部分學者觀點,)。
  2. 教材與學術分歧
    高中語文教材注釋“省”為“曾經”,但被質疑缺乏依據。有學者建議結合上下文理解為“約略”或“未能”,更貼合詩意()。


三、其他用例與擴展


四、總結建議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唐詩鑒賞辭典》或學術論文(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省識的意思

《省識》是一個漢語詞語,意為“省察、領悟”。

拆分部首和筆畫

《省識》由“⺮”(竹字底)和“言”(言字旁)兩個部首組成,共有9畫。

來源

《省識》一詞最早出自《論語·子罕》:“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後來被用來形容人能夠意識到事物的本質和真相。

繁體

繁體字中,《省識》可以寫作「省識」。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省識》在古時候的寫法為「省識」。

例句

1. 學習要有自省的能力,才能不斷進步。

2. 通過仔細觀察,他最終省識到了問題的根源。

組詞

1. 自省:指人對自己的思想、行為進行反省和檢查。

2. 見識:指一個人在長期實踐和社會交往中形成的對事物的認識和了解。

3. 意識:指人對自身存在、思維、感覺等方面的認知和覺醒。

近義詞

領悟、體悟、覺悟、領會

反義詞

渾濁、迷糊、愚昧、無知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