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认识。 唐 韩愈 《赴江陵途中寄赠王二十补阙李十一拾遗李二十六员外翰林三学士》诗:“汗漫不省识,怳如乘桴浮。”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弟子出遗像,乃一老僧。使今见其人,亦不復省识矣。” 清 纳兰性德 《金缕曲·再赠梁汾》词:“多少殷勤红叶句,御沟深不似天河浅。空省识,画图展。” ********* 《毁家诗纪》七:“省识 三郎 肠断意, 马嵬 风雨葬花魁。”
“省识”是一个多音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需根据语境具体分析,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作为成语(shěng shí)
指通过反思或经历领悟事物的本质或道理,强调智慧的增长()。例如:“他历经磨难后终于省识人生真谛。”
作为动词短语(xǐng shí)
在古诗文中多读此音,意为“认识、辨识”。如杜甫诗句“画图省识春风面”中的“省识”,部分学者解释为“略微认识”或“未能真正认识”()。
文学争议
杜甫《咏怀古迹》中的“省识”存在三种主流解释:
教材与学术分歧
高中语文教材注释“省”为“曾经”,但被质疑缺乏依据。有学者建议结合上下文理解为“约略”或“未能”,更贴合诗意()。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唐诗鉴赏辞典》或学术论文(来源:)。
《省识》是一个汉语词语,意为“省察、领悟”。
《省识》由“⺮”(竹字底)和“言”(言字旁)两个部首组成,共有9画。
《省识》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后来被用来形容人能够意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相。
繁体字中,《省识》可以写作「省識」。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与现代略有不同。《省识》在古时候的写法为「省識」。
1. 学习要有自省的能力,才能不断进步。
2. 通过仔细观察,他最终省识到了问题的根源。
1. 自省:指人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反省和检查。
2. 见识:指一个人在长期实践和社会交往中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和了解。
3. 意识:指人对自身存在、思维、感觉等方面的认知和觉醒。
领悟、体悟、觉悟、领会
浑浊、迷糊、愚昧、无知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