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胡人的文字。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省事》:“天文、畫繪、棊博、鮮卑語、胡書、煎胡桃油,鍊錫為銀,如此之類,略得梗概,皆不通熟。”
(2).指科鬥書。 南朝 梁 任昉 《述異記》卷上:“ 陶唐 之世, 越常國 獻千歲神龜,方三尺餘,背上有文科鬥書,記開闢以來。帝命録之,謂之龜歷。 伏滔 述帝功德銘曰:‘胡書龜歷之文。’”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 新野 有生祠之廟, 河 南有胡書之碣。”一說,胡書之碣謂 三國 胡昭 所書之碣。參閱 周一良 《評介三部魏晉南北朝史著作》,見《北京大學學報》1985年第2期。
“胡書”一詞在漢語中有以下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胡人的文字
指古代中國北方或西域少數民族使用的文字,常見于曆史文獻中。例如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中提到“胡書”與鮮卑語并列,形容異族文化()。
科鬥書的别稱
科鬥書(蝌蚪文)是先秦時期的一種古文字,因形似蝌蚪而得名。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記載龜甲上的科鬥文被稱為“胡書”,可能與三國時期書法家胡昭所書碑碣相關()。
部分詞典(如)将“胡書”定義為“胡亂寫的書籍”,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或主流文獻,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讀,需結合語境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顔氏家訓》《述異記》等古籍原文,或漢典、查字典等工具書來源。
胡書是指漢字中的一個詞語,其意思是指亂七八糟、不按常理出牌的文字或書寫風格。
胡書的拆分部首是月字旁,胡書的總筆畫數是12畫。
胡書一詞的來源還不太清楚,其可能與曆史上的胡人(指北方遊牧民族)有關,因為胡人的文字書寫方式與漢人不同,所以胡書可能借指了胡人的書寫方式,具有亂七八糟的意思。
胡書的繁體字形為「胡書」。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胡書的寫法可能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進一步考證。
他的字迹太潦草了,簡直就是一派胡書。
胡亂、胡攪蠻纏、胡思亂想
潦草、亂筆、亂寫
工整、規範、端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