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惕厲 ”。
“惕勵”是一個漢語書面詞彙,具有雙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該詞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文學作品中,強調在危機感中尋求進步,常見于政論、曆史評述及勵志語境。需注意其書面語特性,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
惕勵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心和易,筆畫總數為15。心部表示與心理、情感相關的意義,易部則表示容易、易于等含義。因此,惕勵的意思可以解釋為對自己的内心進行警覺和努力。
惕勵一詞源自《老子·德經》:“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這裡的“惕勵”原意為醒悟和自省,隨着時間的推移,逐漸演變為指糾正錯誤、提醒和勉勵自己或他人的行為。
在繁體字中,惕勵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惕勵可以寫作“悌勵”。其中,“悌”表示順從恭敬,“勵”表示鼓勵鞭策。
以下是一些關于惕勵的例句:
1. 他對自己的學業非常惕勵,每天都會刻苦用功。
2. 在困境中,我們應該惕勵自己,不放棄希望。
除了惕勵外,還有一些與之相關的詞語:
1. 警覺:對周圍環境和可能出現的情況保持高度警惕。
2. 努力:為了實現目标或完成任務而付出辛勤的努力。
3. 鼓勵:用言語或行動提升他人的信心和積極性。
相反的詞語是:
1. 放松:減輕對自己要求,不再緊張或努力。
2. 自滿:滿足于現狀,不再向前努力進取。
總而言之,惕勵是一個警覺和努力的詞語,其來源于古代經典文獻,拆分部首為心和易。通過惕勵自己,我們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素質、實現人生目标。警覺、努力和鼓勵是與惕勵相關的其他詞語,而放松和自滿則是相反的概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