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蹦跳。 梁斌 《紅旗譜》三四:“朝廷爺還有王法哩!你們在老虎嘴上跳躂什麼?”
2.引申指為某種目的而進行的活動。 楊朔 《春子姑娘》:“你看他三跳躂,兩跳躂,不知怎麼跟僞 滿 警察局勾搭上一條腿,混上個小差事。” 劉紹棠 《蒲柳人家》二:“自個兒跳躂了大半輩子,已經年過花甲,不過掙下三間泥棚茅舍。”
“跳躂”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tiào da(輕聲),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層面解釋:
如需更權威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方言類辭書進一步查證。
跳躂 (tiào dá) 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跳躍和騰躍。它用于描述人或動物騰躍的姿态或動作。
跳躂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足”和“身”。它的總筆畫數為12,其中“足”的部分占了3筆,而“身”的部分占了9筆。
跳躂一詞源于《莊子·逍遙遊》:“蓬萊之丘,桃源之山,此其軀也;飄飖其間,跳躂其上,崎岖險且艱難,此緻也。” 繁體字是「跳躂」。
在古代,跳躂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在《廣韻·上韻》中,它的寫法為「跳荅」或「䙐荅」。這些寫法都強調了騰躍和跳躍的動作意義。
1. 小貓捉住了一隻蝴蝶,高興地跳躂着。
2. 柳葉在風中跳躂,猶如舞者專注而自由。
1. 跳躍:指連續多次的跳動。
2. 跳遠:指以騰躍的力量跳出較遠的距離。
3. 躲閃:指騰躍或跳躍避開某物或某人的動作。
1. 騰躍:指身體快速向上騰升或向前跳躍。
2. 跳躍:指連續多次的跳動。
1. 定身:指保持穩定而不做任何跳動或行動。
2. 墜落:指身體從高處向下掉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