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啼粧 ”。
亦作“ 啼糚 ”。亦作“ 啼妝 ”。1. 東漢 時,婦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後漢書·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處……始自大将軍 梁冀 家所為,京都歙然,諸 夏 皆放效。” 宋 歐陽修 《長相思》詞:“愛著鵝黃金縷衣,啼粧更為誰?”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于女人》:“ 西漢 末年,女人的‘堕馬髻’、‘愁眉啼妝’,也說是亡國之兆。”
(2).借指美人的淚痕。 前蜀 韋莊 《閨怨》詩:“啼粧曉不乾,素面凝香雪。” 清 吳偉業 《圓圓曲》:“蠟炬迎來在戰場,啼糚滿面殘紅印。”一本作“ 粧 ”。
啼妝是東漢時期流行的一種女性妝容,以模仿啼哭淚痕為特色,具體解釋如下:
啼妝又稱"嗁妝",是東漢婦女在眼角下方薄施脂粉,形成類似淚痕的妝容。該妝容由大将軍梁冀之妻孫壽首創,後風靡京都洛陽,被視為當時女性追求媚态的代表性裝扮。
東漢官方文獻《後漢書·五行志》批評其為"妖态",認為此類裝扮暗含不祥之兆。魯迅在雜文中也提及啼妝與"亡國之兆"的關聯。
宋代文人歐陽修《長相思》詞中"啼粧更為誰"、唐代韋莊《閨怨》"啼粧曉不乾"等詩句,均以啼妝喻美人淚痕,成為文學意象。
啼妝與"病态美"審美潮流密切相關,其薄拭目下的技法對後世"梨花帶雨"妝容有一定啟發作用。更多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及宋代詩詞相關記載。
啼妝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啼”和“妝”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可以分别是“口”和“女”,而拆分筆畫則是“7畫”和“11畫”。
這個詞語的意思是指梳妝打扮之後的樣子,特别指婦女打扮完畢後鏡子裡映照出的容貌。
“啼妝”的源自于古代漢族的傳統習俗,也體現了古代中國婦女注重外貌美的才情。在古代,女性妝扮通常會花費大量的時間,以展現出自己的美麗和妩媚。
在繁體字中,“啼妝”可以寫作“啼妝”,字形上稍有不同,但義思相同。
根據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以看到漢字“啼妝”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在古代,字的形狀更加簡潔,書法風格更加古樸。
一些例句中使用了“啼妝”這個詞:
與“啼妝”相關的詞語有:
與“啼妝”相反的詞語有:
以上就是關于“啼妝”的相關知識和用法介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