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啼妝的意思、啼妝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啼妝的解釋

見“ 啼粧 ”。


亦作“ 啼糚 ”。亦作“ 啼妝 ”。1. 東漢 時,婦女以粉薄拭目下,有似啼痕,故名。《後漢書·五行志一》:“啼糚者,薄拭目下若啼處……始自大将軍 梁冀 家所為,京都歙然,諸 夏 皆放效。” 宋 歐陽修 《長相思》詞:“愛著鵝黃金縷衣,啼粧更為誰?” 魯迅 《南腔北調集·關于女人》:“ 西漢 末年,女人的‘堕馬髻’、‘愁眉啼妝’,也說是亡國之兆。”

(2).借指美人的淚痕。 前蜀 韋莊 《閨怨》詩:“啼粧曉不乾,素面凝香雪。” 清 吳偉業 《圓圓曲》:“蠟炬迎來在戰場,啼糚滿面殘紅印。”一本作“ 粧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啼妝"是中國古代女性面飾的一種特殊妝容形式,其核心特征是以粉黛在眼下塗抹出類似淚痕的妝效。該詞彙由"啼"(哭泣)與"妝"(修飾)構成複合詞,字面可解作"哭泣之妝容"。

從詞義溯源來看,《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以粉薄拭目下作啼痕的妝式",強調通過化妝品在面部營造悲傷哀婉的視覺意象。該妝式最早見于東漢時期宮廷,《後漢書·梁冀傳》記載大将軍梁冀妻孫壽"作愁眉、啼妝",開創了這種突破傳統審美的妝飾風格。

妝面特征主要包含三個維度:

  1. 底色處理:使用鉛粉在眼下制造蒼白底色
  2. 暈染技法:以胭脂或黛粉沿下眼睑向外暈染
  3. 輔助元素:配合"愁眉"(八字細眉)與"堕馬髻"(松散發髻)形成整體哀婉效果

社會評價方面,《後漢書·五行志》批評此妝"妖象",認為其違背禮教規範。但《中華古今注》記載該妝在東漢永嘉年間形成流行風潮,折射出當時社會審美對病态美的特殊偏好。

文學影響層面,唐代詩人白居易《代書詩一百韻寄微之》中"風流誇堕髻,時世鬥啼妝"的表述,證實該妝式在曆史流變中演變為具有時代特征的審美符號。宋人《太平禦覽》引《風俗通》記載,更揭示其從宮廷向民間傳播的路徑軌迹。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啼妝是東漢時期流行的一種女性妝容,以模仿啼哭淚痕為特色,具體解釋如下:

1.定義與起源

啼妝又稱"嗁妝",是東漢婦女在眼角下方薄施脂粉,形成類似淚痕的妝容。該妝容由大将軍梁冀之妻孫壽首創,後風靡京都洛陽,被視為當時女性追求媚态的代表性裝扮。

2.妝容特點

3.社會評價

東漢官方文獻《後漢書·五行志》批評其為"妖态",認為此類裝扮暗含不祥之兆。魯迅在雜文中也提及啼妝與"亡國之兆"的關聯。

4.文化影響

宋代文人歐陽修《長相思》詞中"啼粧更為誰"、唐代韋莊《閨怨》"啼粧曉不乾"等詩句,均以啼妝喻美人淚痕,成為文學意象。

補充說明

啼妝與"病态美"審美潮流密切相關,其薄拭目下的技法對後世"梨花帶雨"妝容有一定啟發作用。更多細節可參考《後漢書》及宋代詩詞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敝帚自享猜枚行令財勢長歌嘲調赤彪儀同寵旌丑谮床貼畜疫詞壇達度貸錢遞換東觀續史訪緝拱袂狗官構造地震弘深毀龀魂飛天外獲丑胡塗奸便嘉月積氛觔兜轲丘勞悴連隄連環套烈火見真金鱗集仰流廪振荔挺鸬鳥船覼縷麥黃妙吹濆衍篇體洴淜強敵淺易樵刍起奸青飇鵲返鸾回屈禮熱門貨戎旆舐犢情深暑歲肅然田更同甲武頭楯相幹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