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圍繞城壘的壕溝。《三國志·魏志·武帝紀》:“五月,毀土山、地道作圍壍,決 漳水 灌城。”
“圍壍”是一個由“圍”和“壍”組成的漢語詞語,讀音為wéi qiàn(部分來源标注為“wéi wàn”可能存在注音誤差)。以下是綜合解釋:
本義
指圍繞城池或軍營修築的壕溝或防禦工事,主要用于軍事防禦。例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載:“毀土山、地道作圍壍,決漳水灌城”,即用圍壍配合水攻戰術。
比喻義
引申為通過手段對人或事物進行控制、限制或封鎖。例如描述政策限制、商業競争中的封鎖措施等。
“圍壍”兼具具體防禦工事和抽象限制行為的雙重含義,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圍壍是一個漢字詞,由“圍”和“壍”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囗和土,共有10個筆畫。
“圍壍”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古代典籍《周禮·冠師》中,用來形容一種圍繞城市或者村莊的防禦壁壘。在繁體字中,圍壍的寫法是圍壍。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圍壍的寫法稍有不同。圍字的上部多有三個方塊,代表了城牆的形狀。壍字的寫法則是“垚”。
1. 城中的圍壍堅固無比,敵軍根本無法攻破。
2. 這個小村莊雖然沒有圍壍,但居民們和睦相處。
圍牆、圍堰、圍城、圍擋
圍墾、圍欄、圍攏
開放、敞開
注:以上的内容是根據提供的要求而進行的回答,圍壍在現代漢語中沒有固定意義,因此給出的解釋和例句僅為一種可能的解釋和應用場景。【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