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杼擇鄰”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包含兩個核心典故,均與孟母教育孟子的事迹相關。以下是詳細解釋:
1. 成語含義
“斷杼”指孟母割斷織布機上的紗線,比喻教育需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廢;“擇鄰”指孟母三次遷居,強調環境對成長的重要性。整體寓意家庭教育中堅持與良好環境并重。
2. 典故來源
3. 成語結構
4. 現代啟示
強調教育需注重兩方面:
此成語常用于褒揚重視教育的家庭,或讨論教育方法時引用。
《斷壯擇鄰》是一句出自《論語·中庸》的成語,意思是有志氣的人選擇與自己志趣相投、道德修養相近的人為鄰。
《斷壯擇鄰》由以下漢字組成:
1. 斷(duàn):部首為斤,總筆畫數4。
2. 壯(zhuàng):部首為士,總筆畫數6。
3. 擇(zé):部首為扌,總筆畫數9。
4. 鄰(lín):部首為阝,總筆畫數9。
《斷壯擇鄰》出自《論語》中的中庸篇。其中,孔子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斬斷!伐奇!公儀親征!禮樂盡!以治平天下,其事大。小則又何足言之!”這句話說明了一個人應該樹立起正直的品德,與道義高尚的人為鄰。
《斷壯擇鄰》的繁體字為「斷壯擇鄰」。
在古時候,斷壯擇鄰的漢字寫法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上與現代寫法相似。
1. 他總是和德高望重的人為鄰,因為他本着斷壯擇鄰的原則。
2. 她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遵循着斷壯擇鄰的原則。
1. 鄰裡(lín lǐ)
2. 選擇(xuǎn zé)
3. 鄰居(lín jū)
志同道合、情投意合、肝膽相照
言不及鄰、争風吃醋、水火不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