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eel] 腳後跟
站穩腳跟
亦作“腳根”。1.腳的後部。《山海經·海外北經》“﹝ 跂踵國 ﹞其為人大,兩足亦大” 晉 郭璞 注:“其人行,腳跟不著地也。”《魏書·尒朱彥伯傳》:“﹝ 洛中 謡﹞又曰:頭去項,腳根齊,驅上樹,不須梯。”《兒女英雄傳》第六回:“那女子收回左腳,把腳跟向地上一碾。” 谷峪 《王本巧》:“她的腳根提起,向西北角的一個窩棚望了望。”
(2).比喻立足點或立場。 宋 朱熹 《答陳膚仲》四:“凡事從今更宜審細,見得是,當便立定腳根,斷不移易。”一本作“ 腳跟 ”。 毛6*澤6*東 《在中國共6*産6*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其中有些人還有懷疑,還沒有站穩腳跟,一遇風浪就會左右搖擺。”
(3).比喻行迹。 明 袁宏道 《緻吳因之書》:“行年四十,腳跟不定,待何時定?”《花月痕》第四八回:“道姑笑道:‘貧道雲遊之人,腳跟無定,是從來處來。’”
(4).根底;底細。《醒世姻緣傳》第二七回:“ 丁利國 道:‘實不瞞你説……他所以認我們是他的父母。’店家聽説,嗔道:‘原來腳根不正。’” 郭沫若 《行路難·漂流插曲第一章》:“你是看穿了我們的腳跟,以為我們縱橫是帶不走的。”
(5).指物體的下端或其近旁。《兒女英雄傳》第四回:“祇見那石頭腳根上周圍的土兒就拱起來了。”甬劇《兩兄弟》:“籬笆右邊的土牆腳跟,長着一棵茂密的梅子樹。”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腳跟漢語 快速查詢。
“腳跟”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指人體腳部後端的部位,即腳踝下方與腳掌連接的凸起部分,是支撐身體重量的重要結構。例如:“他走路時不小心扭到了腳跟。”
在俗語或比喻中,常表示“基礎”或“立足點”。例如:
如果需要更專業的解釋(如解剖學細節),可以進一步補充說明!
《腳跟》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腳底後部分的部位。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足,表示與腳有關),右邊是“更”(表示加強、改變)。總共有10畫。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是一個描述人體結構的詞語。
在繁體字中,腳跟的寫法保持不變,仍然是“腳跟”。隻是在繁體字中,每個字的筆畫更多,形狀更加複雜。
在古代漢字中,腳跟的寫法略有不同。它采用了“⻞”(車)代替現代的“⻊”(足),并且“更”字的形狀也稍有不同。古代漢字的寫法更加古樸,展現了當時的文化特征。
1. 她的腳跟受了傷,所以走路的時候很痛。
2. 穿高跟鞋時,腳跟要穩定,以免摔倒。
3. 腳跟是腳的一個重要部位,需要特别注意保護。
1. 腳掌:腳底的前部分。
2. 跳躍:用腳部力量從地面上一次躍起。
3. 腳步:行走時腳的動作。
1. 踵部:指腳後跟的部位。
2. 足跟:與腳跟的意思相同。
腳尖:腳的前方尖部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