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舍己為公”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指為公共利益而舍棄個人利益,強調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
出自方志敏的《清貧》:“而矜持不苟,舍己為公,卻是每個共産黨員具備的美德。”
提示: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用法,可參考漢典、樂樂課堂等來源。
舍己為公是指個人能夠放棄自己的利益、權力或者利益追求,以更大的公共利益為重。這是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體現了個人的無私和對社會的貢獻。
拆分部首和筆畫:舌(部首),己(部首);舍(6畫),己(2畫),為(4畫),公(4畫)。
來源:《論語·子路》中有一段記載:"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貢說:"不曰'舍'則何?"'巧言'、'令色'兩個字都是形容虛僞的人,而'舍'這個字則是為了形容一個人能夠舍棄個人的私利,為大衆着想的精神。由此,舍己為公這個詞開始被廣泛使用。
繁體:捨己為公
古時候漢字寫法:捨己爲公
例句:他毫不猶豫地舍己為公,将整個獎金捐獻給了慈善機構。
組詞:舍利、舍本逐末、舍身求法、公正、無私、利己主義。
近義詞:忘我、無私奉獻。
反義詞:圖利己、自私自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