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鑒寐”。假寐,不脫衣冠而睡。鑑,通“ 監 ”。 晉 陸雲 《歲暮賦》:“彼鑒寐之有時兮,亦始卒之固然。”《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夙夜戰懼,不遑鑒寐。”《梁書·武帝紀中》:“興言夕惕,無忘鑒寐。”參見“ 監寐 ”。
"鑒寐"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文言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向"假寐"狀态,即閉目養神而未真正入睡。《漢語大詞典》收錄該詞時,将其訓釋為"假寐,和衣而卧"的狀态,強調身體處于休息姿态但意識保持警覺的特性。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鑒"字本義為銅鏡,引申出"審察"之意;"寐"字從甲骨文時期便指"卧眠",《說文解字》釋作"卧也"。二字組合産生的"鑒寐",體現了古代漢語構詞法中動詞性語素疊加表意的特點,字面可解作"審察着睡眠狀态",實際指代介于清醒與沉睡之間的特殊生理狀态。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賢臣良将的勤政狀态。如《後漢書·馬融傳》"鑒寐寤歎"的用例,生動展現忠臣心系國事、夜不能寐的形象。《昭明文選》中陸機《贈顧交阯公真》"鑒寐惟耿"的表述,則強化了這種半睡半醒狀态所承載的憂思内涵。
現代漢語研究中,學者通過對比"鑒寐"與"假寐"的語義場差異指出:前者更側重主觀意識層面的警覺性,後者偏重客觀身體姿态的描述。這種細微差别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義項排列順序中得到印證,将"鑒寐"歸入心理活動類詞彙範疇。
“鑒寐”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通假關系
“鑒”通“監”,意為“監察、觀察”,此處引申為保持警覺的短暫休息。
文獻例證
該詞屬于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多出現在古籍或仿古語境中。其近義詞為“假寐”,反義詞可對應“熟睡”“酣眠”等。
如需進一步了解“寐”的單獨釋義(如“入睡”“夜不能寐”),可參考相關字詞解析。
阿裡斯托芬北極光碧桐杯步禱捕讨不要緊程督逞欲串講翠鱗大才盤盤鵰睨動筆東田妒害獨具匠心二杆杆撥篙師耿鄧光明磊落挂念國學函思驕将悍卒鹪鹩一枝季連驚女進禨卷席而葬铠襖考分寬弛靈魄離奇古怪輪齒羅畏祿賞旅托慢膚爬剔配當破門而入頗胝牽記岐峻七拉八扯汽門清澄柔彊乳膠篩鑼擂鼓稍息生蕃神阙貪着陶瓷頭地脫脂見素抱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