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衆人的聽聞和感受。 宋 姚鉉 《<唐文粹>序》:“洎 張燕公 以輔相之才,專譔述之任,雄辭逸氣,聳動羣聽。”
“群聽”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群聽(拼音:qún tīng)指衆人的聽聞和感受,強調群體對某一事物或言論的感知與反應。例如宋代姚铉在《<唐文粹>序》中提到張說(張燕公)的文采“雄辭逸氣,聳動群聽”,即形容其文章氣勢雄渾,令衆人為之震撼。
經典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文獻,如姚铉評價張說的文風時使用,後也出現在詩詞中。例如唐代韓愈的《會合聯句》有“振物群聽悚”,孟郊的《贈蘇州韋郎中使君》中“霜落群聽清”等,均借“群聽”表達衆人的感知。
語境應用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文本中,描述群體對言論、藝術或事件的反應。如明代瞿汝稷的詩句“回轸謝群聽”,即通過“群聽”體現對聽衆的回應。
部分資料(如)提到“群聽”作為成語,意為“聚集共同傾聽”,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現代引申義。建議以傳統文獻中的定義為主。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或《唐文粹》等古籍原文。
群聽(qún tīng)是一個中文詞彙,意指一群人集中在一起聆聽同一件事物或聲音。群聽可以是有意的,例如在會議、講座或音樂會中,大家聚在一起共同聆聽;也可以是無意的,比如在公共場所中,人們同時聆聽到同一個聲音。
群聽是由兩個部首構成,其中“群”字的部首是羊,表示與羊有關;“聽”字的部首是耳,表示與耳朵有關。群聽總共有10個筆畫,其中“群”字有5個筆畫,“聽”字有5個筆畫。
群聽一詞的來源比較晚,是近代漢語詞彙。它的繁體字為「群聽」。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群聽的構字規則和現在稍有不同。以“群”字為例,古代寫法為「羣」,其中部分寫作「羣」、「羣專」。而“聽”字在古代寫法中以「聽」來表示。
1. 他們齊聚一堂,群聽名家的講座。
2. 公園裡的音樂會吸引了很多人,大家紛紛前來群聽。
1. 群衆:指大量的人群。
2. 聽衆:指聆聽某種聲音或信息的人。
3. 群體:指一群有相同特征或共同目标的人。
1. 同聽:指集體聆聽同一聲音。
2. 同座:指聚集在一起共同座位的人。
1. 獨聽:指單獨聆聽,與群體無關。
2. 獨座:指單獨坐着,與他人分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