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地勢高。與“低窪”相對而言。《漢書·溝洫志》:“ 兒寬 為左内史,奏請穿鑿 六輔渠 ,以益溉 鄭國 傍高卬之田。” 顔師古 注:“卬謂上向也。”《新唐書·杜亞傳》:“至則治漕渠,引湖陂,築防庸,入之渠中,以通大舟。夾隄高卬,田因得溉灌。”
“高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高卬”,多出現在古籍或曆史研究語境中。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高亢”“隆起”等詞替代。
“高卬”是古代對高地的描述,強調地形高度與低窪的對比,需結合古文語境理解。
《高卬》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是形容物體或事物在高處、上升或向上延伸。
《高卬》字由“高”和“卬”兩個部分組成。
“高”字是由“高”部首和“冫”構成,它的五筆輸入法編碼是2534。“高”字的意思主要是指物體的高度。
“卬”字由“卩”和“亾”兩個部分組成,它的五筆輸入法編碼是27154。“卬”字的意思主要是指向上延伸。
《高卬》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是一個古代漢字。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高卬」。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高卬》字的古代寫法是「高卬」。在古代的碑刻或文獻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古代寫法的使用。
1. 日出東方,萬物開始向上高卬。
2. 他一陣沖動,高卬而起。
3. 古代的建築物通常會在頂部設計一些高卬的部分,以增加整體的莊重感。
高山、高樓、高台、高峰、向上、上升
高聳、突起、升起、擡升
低、下降、壓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