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衣。莎,通“ 蓑 ”。 唐 司空圖 《雜題》詩之八:“樵香燒桂子,苔溼挂莎衣。”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惡登科》:“ 許孟容 進士及第,學究登科,時號錦襖子上着莎衣。” 明 唐順之 《薊鎮憶弟正之試南都》詩:“頭顱長盡山林骨,木食莎衣信有緣。”
“莎衣”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詞義 “莎衣”指蓑衣,即古代用草編織的雨具。其中“莎”通假“蓑”(suō),如、、等網頁均提到這一核心解釋。例如:
2. 文學象征 北宋詩人楊樸的《莎衣》賦予該詞隱逸内涵:
3. 詞源流變 “莎”字本義為草本植物(莎草),因發音相近被借作“蓑”的假借字。這種通假現象在古漢語中常見,但現代已較少使用“莎衣”代指蓑衣。
需注意,個别低權威性來源(如)将其解釋為“華麗服飾”,但此說法缺乏文獻支撐,與主流釋義相悖。建議以高權威性古籍和詩詞注解為準。
《莎衣》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女性穿戴的衣物。它可以指代女性的上衣、外套或長袍。
《莎衣》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艸”和“衣”。其中,“艸”是草字底部的部首,表示與植物有關;而“衣”是衣服的部首。
《莎衣》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具體的筆畫順序是:“艸”部首占了3畫,“衣”部首占了5畫,最後是由2筆勾畫而成的“人”字部分也占了2畫。
《莎衣》這個詞來源于古代的文字。據考古學家研究發現,《莎衣》這個詞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那時,女性一般穿着以簇、莎等纖細植物制成的長袍。
《莎衣》的繁體形式是「莎衣」,與簡體字形相同。
古代的《莎衣》字形略有不同,它的寫法是「侀衣」。古代的寫法使用了一個特殊的偏旁部首,稱為「虍」,表示與虎有關。這是因為古代的衣物常常使用虎皮制成,所以在字形中加入了虎的象征。
1. 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莎衣,在花園裡散步。
2. 這件莎衣的織工非常精細,看起來非常漂亮。
組詞:莎草、莎枝、莎帽
近義詞:衫子、外衣、長袍
反義詞:男裝、西裝、褲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