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蓑衣。莎,通“ 蓑 ”。 唐 司空图 《杂题》诗之八:“樵香烧桂子,苔溼挂莎衣。”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 许孟容 进士及第,学究登科,时号锦袄子上着莎衣。” 明 唐顺之 《蓟镇忆弟正之试南都》诗:“头颅长尽山林骨,木食莎衣信有缘。”
“莎衣”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词义 “莎衣”指蓑衣,即古代用草编织的雨具。其中“莎”通假“蓑”(suō),如、、等网页均提到这一核心解释。例如:
2. 文学象征 北宋诗人杨朴的《莎衣》赋予该词隐逸内涵:
3. 词源流变 “莎”字本义为草本植物(莎草),因发音相近被借作“蓑”的假借字。这种通假现象在古汉语中常见,但现代已较少使用“莎衣”代指蓑衣。
需注意,个别低权威性来源(如)将其解释为“华丽服饰”,但此说法缺乏文献支撑,与主流释义相悖。建议以高权威性古籍和诗词注解为准。
《莎衣》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女性穿戴的衣物。它可以指代女性的上衣、外套或长袍。
《莎衣》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艸”和“衣”。其中,“艸”是草字底部的部首,表示与植物有关;而“衣”是衣服的部首。
《莎衣》总共由10个笔画组成。具体的笔画顺序是:“艸”部首占了3画,“衣”部首占了5画,最后是由2笔勾画而成的“人”字部分也占了2画。
《莎衣》这个词来源于古代的文字。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莎衣》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那时,女性一般穿着以簇、莎等纤细植物制成的长袍。
《莎衣》的繁体形式是「莎衣」,与简体字形相同。
古代的《莎衣》字形略有不同,它的写法是「侀衣」。古代的写法使用了一个特殊的偏旁部首,称为「虍」,表示与虎有关。这是因为古代的衣物常常使用虎皮制成,所以在字形中加入了虎的象征。
1. 她穿着一件白色的莎衣,在花园里散步。
2. 这件莎衣的织工非常精细,看起来非常漂亮。
组词:莎草、莎枝、莎帽
近义词:衫子、外衣、长袍
反义词:男装、西装、裤子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