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稱“ 五銖服 ”。亦稱“ 五銑衣 ”。傳說古代神仙穿的一種衣服,輕而薄。 唐 谷神子 《博異志·岑文本》:“﹝ 文本 ﹞又問曰:‘衣服皆輕細,何土所出’對曰:‘此是上清五銖服。’” 唐 李商隱 《聖女祠》詩:“無質易迷三裡霧,不寒長著五銖衣。” 明 邵璨 《香囊記·祈禱》:“貧道身微賤,……不着五銑衣,身披一幅絹。” 清 趙翼 《美人風筝》詩:“五銖衣薄太風流,細骨輕驅稱遠遊。”亦省作“ 五銖 ”。 唐 李涉 《寄荊娘寫真》詩:“五銖香帔結同心,三寸紅牋替傳語。” 清 陳維崧 《霓裳中序第一·詠水仙花》詞:“看盡人間,多少蜂蝶,五銖寒到骨。”
“五铢衣”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一個特殊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綜合解析:
神仙服飾
據漢典等權威資料記載,五铢衣是傳說中神仙所穿的衣物,以“輕而薄”為特點,象征超凡脫俗。唐代《博異志》中曾描述其“衣服皆輕細”,暗示其材質非凡,可能關聯古人對仙界的想象。
名稱由來
“五铢”原為漢代貨币單位(一铢約0.65克),但此處并非直接指代金錢。有學者推測,因神仙衣物質地極輕,僅如五铢重量,故得此名。
詩詞意象
宋代文人如蘇轼、施樞等常在作品中用“铢衣”形容輕盈飄逸的形态,如“铢衣搖曳”描繪仙女舞姿,或比喻花瓣飄落。
貧富隱喻
部分文獻(如查字典)提到,五铢衣因“五铢”的低微價值,被引申為貧困的象征,代表簡陋衣着或社會階層差距。
關于“五铢服是否與貨币相關”,目前主流觀點認為其名稱源于重量描述,而非直接關聯貨币樣式(的貨币關聯說缺乏廣泛文獻支持)。
擴展建議:若需了解該詞在具體詩詞中的用法,可查閱《全唐詩》《宋詞選》等典籍,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五铢衣》是指一種衣物,它由五枚铢(單位重量)的銀子制成。在古代,五铢衣被認為是一種貴重的衣物,通常隻有貴族或顯貴人士才能穿着。
《五铢衣》這個詞可以拆分成三個部分:五、铢、衣。其中,五的部首是四,铢的部首是钅,衣的部首是衤。
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五(4畫)、铢(10畫)、衣(6畫)。
《五铢衣》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周朝時期,擁有五枚铢的人可以作為一種特權的象征,所以《五铢衣》成為了形容貴人或貴族的衣物。在繁體字中,五铢衣的寫法為「五銖衣」。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有所不同。以《五铢衣》為例,古代的寫法大緻是:
「五」:一橫一撇一橫一撇一橫一撇(即一一丨丶丶丨一一丨一一丨)。
「铢」:金的部首(三撇)加上「丿」(即丨丨丨一)。
「衣」:「穴」(即一一 丨丶)加上「卩」(即 一|)。
1. 他穿着金碧輝煌的五铢衣,展現出他的貴族身份。
2. 她衣着樸素,遠不及他穿着的五铢衣亮眼。
五铢、铢衣、五衣
金碧輝煌的衣物、貴族之衣
普通衣物、平民之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