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甚;過盛。《易·乾》“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三國 魏 王弼 注:“上則過亢,利見大人。” 孔穎達 疏:“過謂過甚,亢謂亢極。” 唐 邵說 《為郭令公謝一子三品官表》:“臣榮登上相,任重總戎,子弟數人,盡居右職,‘過亢’之誡,切在於心。”
“過亢”的漢語詞典釋義
“過亢”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過”(超過、過分)和“亢”(高、過度)組合而成,核心含義指過度高昂、超越正常限度。其具體釋義及用法如下:
過度高昂;過分激烈
形容情緒、行為或狀态超出合理範圍。
例:情緒過亢易導緻決策失誤。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中醫學中的病理狀态
指陰陽失衡時“陽氣”過度旺盛的病機,常引發發熱、煩躁等症狀。
例:《黃帝内經》提及“陽亢”為病,過亢則耗陰。
來源:《中醫大辭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年。
音樂術語中的聲調失衡
古時形容音調過高而失調,違反“中和”的審美原則。
例:《樂記》強調“過亢之聲,非和也”。
來源:《中國古代音樂詞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年。
《後漢書·蔡邕傳》:
“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為政過亢,亦當矯之以寬。”
(以樂器音調過亢比喻施政嚴苛,需調整至寬和。)
《宋史·輿服志》:
“禮制過亢,則民不堪其負。”
(指禮儀制度若過度繁瑣,百姓難以承受。)
明确标注“過亢”含“過度;過高”義,引《後漢書》為書證。
從醫學角度釋義,強調“陽氣過亢”與“陰虛陽亢”的病理關聯。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學術、醫學或文學語境,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引申義始終圍繞“超越平衡”的核心概念,需結合具體領域理解。
“過亢”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過亢”指言行或态度過于極端、激烈,超出合理限度,常因過分強調某種主張而忽視實際情況。例如,在決策或表達觀點時缺乏適度,導緻判斷失誤。
“過亢”不僅描述行為或态度的過度,更隱含對失衡狀态的警示。其用法兼具文學性與現實指導意義,常見于古典文獻和現代批評語境中。
阿磨參贊朝貴錯念粗飼料大減價憣然封圻拊式廣饒還步漢陰機合窳後比後援晦景減倉講傳講量儉啬皎澈腳掌積金技女金圓券記識卷脔具禮沮淤刻煉拉平斂威煉真路亶盟友魔祟凝曠女史爬搔起夜劬蹇羣豪弱毫弱約三端喪陷深根蟠結失俦適銷守定水涯疏剪太一家貪侈田洫頑遊唯恐委佩鮮淟歇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