誣惑的意思、誣惑的詳細解釋
誣惑的解釋
欺騙迷惑。《後漢書·方術傳下·劉根》:“ 劉根 者, 穎川 人也。隱居 嵩山 中。諸好事者自遠而至,就 根 學道。太守 史祈 以 根 為妖妄,乃收執詣郡,數之曰:‘汝有何術,而誣惑百姓?若果有神,可顯一驗事。不爾,立死矣。’”
詞語分解
- 誣的解釋 誣 (誣) ū 人沒有做壞事,硬說他做了壞事;把沒有的事說成有:誣蔑。誣賴。誣陷。 筆畫數:; 部首:讠; 筆順編號:
- 惑的解釋 惑 ò 心疑不定,不明白對還是不對:疑惑。困惑。惶惑。智者不惑。 使迷亂:迷惑。惑亂。惑人耳目。蠱惑人心。 筆畫數:; 部首:心;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誣惑(wū huò)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指通過虛構不實之言迷惑、欺騙他人,強調以謊言擾亂他人心智或制造混亂。其釋義與用法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詞義解析
-
誣
- 本義為“虛構不實之辭”,《說文解字》釋為“加也”,即強加罪名或捏造事實。
- 引申為惡意欺騙、诽謗,如《論語·子張》言“惡居下流而讪上者”的“讪”含誣義。
-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10卷,頁731。
-
惑
- 本義為“迷亂”,《說文解字》釋為“亂也”,指心智受蒙蔽而無法明辨。
- 引申為蠱惑、誘導,如《荀子·解蔽》雲“内以自亂,外以惑人”。
- 來源:《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頁1286。
-
誣惑
- 二字合成後,指“以虛妄之言迷惑他人”,常見于古籍批判奸佞行為。
- 例:《後漢書·劉陶傳》載“妄假利器,誣惑良善”,斥責小人以謠言蠱惑善民。
- 來源:《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1965年)卷57。
二、用法與語境
- 行為主體:多指奸邪之徒或術士,如方士以邪術“誣惑百姓”(《晉書·藝術傳序》)。
- 對象與後果:針對民衆或君主,導緻社會動蕩或決策失誤,如《舊唐書》斥李訓“誣惑天聽,狂謀幾危社稷”。
- 語義強度:較“欺騙”更具貶義,隱含對公序良俗的破壞性。
- 來源:《古代漢語虛詞詞典》(語文出版社,1999年)頁422。
三、文獻佐證
-
《後漢書·黨锢列傳》
“造設謠言,誣惑民心。”
指宦官集團編造謠言迷惑民衆,引發黨锢之禍。
來源:中華書局《後漢書》卷67。
-
《宋史·奸臣傳》
“(蔡京)以符瑞誣惑上聽。”
批判蔡京借祥瑞之說蒙蔽宋徽宗。
來源:中華書局《宋史》卷472。
四、近義辨析
五、現代關聯
雖現代漢語罕用,但“誣”“惑”二字仍活躍:
網絡擴展解釋
“誣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解釋:
1.基本詞義
- 誣惑(拼音:wū huò)指“欺騙迷惑”。由“誣”(捏造事實欺騙)和“惑”(迷惑、蒙蔽)兩字組合而成,強調通過虛假手段使人産生錯誤認知。
2.曆史出處
- 該詞最早見于《後漢書·方術傳下·劉根》的記載:太守史祈指責隱士劉根“汝有何術,而誣惑百姓?”,意為質問其是否用虛假手段迷惑民衆。
3.語境與用法
- 多用于描述通過妖言、邪術或虛假言論誤導他人的行為,常見于古典文獻中。現代使用較少,但在讨論曆史事件或文學分析時可能涉及。
4.相關擴展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典文獻中的具體案例,可參考《後漢書》相關章節或權威詞典釋義。
别人正在浏覽...
百法霸說碧霞祠長計槎栉翠鳳獃況電驢子颠溺抵還地震站動程二迹發調繁用風裡來雨裡去浮查乖順鼓脣嘿觀禾穗混廁家丑不可外揚漸離馢香椒坡醮文鏡屏近懷勁勢禁苑金帳衿肘舉人珂傘苦力樓脊淪忽漭洋洋面顔乾策悄悄密密拳擊曲允熱絡日朝容心生往四廟俗操娑婆世界素子填補庭砌頽萎娲後衛娘文聖五比丘閑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