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求取;招緻。 唐 韓愈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有以君生平告者,即遣客鉤緻。” 宋 葉適 《參議朝奉大夫宋公墓志銘》:“故世人之與公遇者,多異公所為而已。然莫能鉤緻公以軒輊之者,遂以此終其身。” 明 宋濂 《跋鄭公墓銘》:“鄉人 趙溫叔 為相,雅欲相鉤緻,亦未肯就。” 清 龍啟瑞 《何雨人家傳》:“其黨先期受君鉤緻,或反為我用。”
(2).用鈎子鈎取。 明 馬愈 《馬氏日鈔·蟹蘆圖》:“沙狗小若彭蚏,見人輙走入沙穴,鉤緻不可得。”
(3).串通勾結。《明史·蜀王椿傳》:“前代 兩川 之亂,皆因内地不逞者鉤緻為患。”
“鈎緻”是一個多義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解釋:
求取、招緻
指通過主動手段獲取事物或引發結果。
用鈎子鈎取
字面指用鈎狀工具獲取難以觸及之物。
串通勾結
帶有貶義,指暗中聯合圖謀不軌。
該詞現已罕用,多出現于古籍或學術研究。理解時需注意語境,例如:
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或《明史》等原始文獻,以獲取更精準的釋義。
鈎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引誘他人做壞事或犯錯誤,具有誘惑性的引導,使人陷入困境或罪惡中。
鈎緻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鈎部,右邊是緻部。其筆畫數為10畫。
鈎緻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起初它是用來形容漁民利用魚鈎引誘魚類的行為。後來逐漸引申為引誘、誘惑他人做壞事的意思。
鈎緻的繁體字為「鉤緻」。
在古代漢字中,鈎緻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然而,現代漢字中的寫法已經統一,不再使用古代寫法。
1. 他利用權力鈎緻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使他們堕入違法犯罪的深淵。
2. 她的美麗和聰明使得她對别人具有了強大的鈎緻力量。
3. 那名詐騙犯用巧妙的言辭鈎緻了許多人上當受騙。
誘緻、引誘、引導、引發
引誘、引導、利誘、勾引
警惕、防範、拒絕、抵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