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serious] 〈方〉∶用心;留意
這事你要上心打聽
君心。 漢 應劭 《風俗通·十反·趙相汝南李統》:“時 冀州 有疑獄, 章帝 見問 統 。 統 處當詳平,克厭上心。” 唐 白居易 《賀雨》詩:“上心念下民,懼歲成災兇。遂下罪己詔,殷勤告萬邦。”
放在心上;用心。《朱子全書·中庸一》:“人固有偏好一物者,然此一物未上心時,安得不謂之未發之中乎?”《封神演義》第十七回:“你上心打聽,天子用此物做甚麼?” 丁玲 《杜晚香》:“晚上教村裡的婦女識字,有沒一個婦女能比 晚香 更上心的。”
“上心”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時代背景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現代常用義(方言/口語):
指對事情用心、留意,強調認真對待的态度。例如:“這事你要上心打聽”。
古代含義:
原指帝王的心意,常見于古籍。如漢應劭《風俗通義》中“克厭上心”,以及白居易詩句“上心念下民”。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如《朱子全書》《封神演義》),可參考、8的擴展内容。
“上心”一詞是指對某件事情非常認真,用心去做的意思。它是一個表達深入投入和關注的成語。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上心”的拆分部首是“一十幾”和“心”,總共有5個筆畫。
“上心”一詞的來源比較難以确定,但根據文史研究,這個詞起源于古代道家哲學。古人認為,心無所不能,心可以拯救人,使人上升到聖賢的境地。因此,在古代的文化中,對于上心的态度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表現。
在繁體字中,上心的寫法與簡體字類似,隻是部分筆畫的順序稍有不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上心的每個字的寫法略有變化,但整體的意思基本相同。
以下是一些關于上心的例句:
1. 老師上課講解的内容非常有深度,學生們都聽得上心。
2. 他對自己的工作非常上心,每天都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3. 巨星演唱會的籌備工作相當繁雜,必須要有團隊成員上心才能保證順利進行。
除了“上心”,還可以使用以下詞語來表達類似的含義:
1. 專心:全神貫注,全力以赴。
2. 認真:對待事情非常慎重和細緻。
3. 用心:付出很深的關心和努力。
相反的詞語有:
1. 敷衍:不認真對待,草率應付。
2. 心不在焉:思想不集中,注意力不集中。
3. 隨隨便便:不用心處理,漫不經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