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幽魂。《文選·潘嶽<******賦>》:“潛靈邈其不反兮,殷憂結而靡訴。” 張銑 注:“潛靈,幽潛不復還也。”亦指靈魂歸天。 南朝 宋 謝惠連 《祭古冢文》:“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曜質幾年,潛靈幾載。”
(2).潛龍。 晉 葛洪 《抱樸子·廣譬》:“潛靈俟慶雲以騰竦,栖鴻階勁風以淩虛。”參見“ 潛龍 ”。
(3).神靈隱居。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記·摩揭陀國下》:“五百羅漢潛靈於此,諸有感遇,或得覩見。”
(4).指靈怪。 宋 周邦彥 《汴都賦》:“震委蛇而唬罔象,出鮫人而舞 馮夷 ,潛靈幽怪,助樂喜也。”
“潛靈”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古代文獻和權威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四個義項:
幽魂
指人死後的靈魂或未歸天的魂魄。如《文選·潘嶽〈寡婦賦〉》中“潛靈邈其不反兮”,張銑注“潛靈”為“幽潛不復還也”,即靈魂未歸的意象。南朝謝惠連《祭古冢文》也以此形容古冢中的靈魂。
潛龍
源自《周易》中“潛龍勿用”的意象,比喻隱而未顯的賢能或未發迹的卓越人物。晉代葛洪《抱樸子·廣譬》提到“潛靈俟慶雲以騰竦”,即以“潛靈”代指待時機而起的潛龍。
神靈隱居
指神靈或超自然存在隱匿于某處。例如唐代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描述“五百羅漢潛靈于此”,說明神靈隱居的狀态。
靈怪
泛指鬼神、精怪等超自然存在。這一釋義在漢典及部分古籍注疏中被提及。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或相關研究,可參考《文選》《抱樸子》等古籍。
《潛靈》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潛和靈。
1. 潛(水部 + 止):潛字的水部表示與水相關,止部分則表示“止住”或“潛伏”。潛字總共有14筆。
2. 靈(火部 + 一 + 心):靈字的火部表示與火有關,一部分表示一個點,心部分表示内心。靈字總共有11筆。
潛靈一詞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中,具體句子為:“潛靈之心,斂懷以靜”,意為:将内心的靈性深藏,收斂懷抱并保持平靜。由此可見,潛靈一詞表達了一種隱藏、收斂内心的狀态。
潛靈(繁體字)是《潛靈》的繁體字寫法,拼音和意義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潛字的寫法有所差異,常見的古體字為「潛」。靈字則保持相對穩定,未發生大的變化。
1. 心中潛靈,思維敏捷而不外露。
2. 在寂靜的夜晚,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潛靈。
1. 潛心:專注而沉思的心态。
2. 潛藏:隱藏或伏藏起來。
1. 潛心:用心專注。
2. 隱秘:暗中、秘密進行。
1. 顯露:顯而易見,毫不掩飾。
2. 彰顯:明顯地顯示出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