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詈語的意思、詈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詈語的解釋

罵人的言語。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餘一侍姬,平生未嘗出詈語。”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詈語”(lì yǔ)是漢語中表示辱罵、斥責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罵人的言語,屬于帶有攻擊性或侮辱性的表達方式。古代文獻如《閱微草堂筆記》提到“平生未嘗出詈語”,即形容人不說髒話。現代語境中,詈語可涵蓋粗話、髒話或嚴厲的斥責用語。

  2. 語言特征與功能
    詈語不僅用于直接辱罵(如“咒罵”“辱罵”),也可能通過隱喻、諷刺等方式表達憤怒或不滿。例如上海方言中的詈語既有直白的髒字,也有需結合語境理解的含蓄表達。其功能在于宣洩情緒或強化語言力度。

  3. 使用場景與注意事項

    • 範圍:存在于口頭交流(如争吵)和書面文字(如諷刺文學)中。
    • 風險:過度使用可能傷害他人情感,甚至引發沖突。清代筆記中記載因詈語導緻“舌頭潰爛”的傳說,側面反映傳統文化對惡語的警示。
  4. 相關詞彙辨析
    “詈”與“罵”同義,但“詈”更偏向書面化表達,如成語“惡言詈辭”。現代漢語中“罵”更常用,而“詈語”多用于學術或正式讨論中。

建議在交流中謹慎使用詈語,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矛盾。如需研究方言或文學中的詈語現象,可參考地方志或語言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詈語的意思

詈語是指惡言惡語,即用言辭激烈、刻薄的話語辱罵、诋毀或責備他人的行為。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詈(lì)字的部首是言,左邊的部首是言旁,右邊的部首是立刀旁,總筆畫數為11。

來源

詈語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行雲》一詩中,意為對他人惡言相向的行為。

繁體

詈(lì)字的繁體字為罱。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常以詈為咎,是漢字的異體寫法,由于時代變遷,現已較少使用。

例句

1. 他對我說了很多詈語,令我感到非常氣憤。

2. 無論遭受多少詈語,我們都要保持冷靜和理智的态度。

組詞

罵詈(màlì):辱罵

詈辱(lìrǔ):辱罵

詈罵(lìmà):辱罵

近義詞

辱罵、罵人、謾罵、侮辱

反義詞

誇獎、稱贊、褒獎、褒揚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