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半夜十二点以后至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一般也指清晨至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到上午同喫了饭,又拿出书来看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七回:“这回偏又寻不出房舱,坐在散舱里面……幸得过了一夜,第二天上午早就到了 上海 了。” 巴金 《探索集·访问广岛》:“第二天上午我们游览了风景如画的 宫岛 ,在旧日的市街上悠闲地散步。”
上午是现代汉语常用时间词,指一天中从日出到正午的时间段,通常涵盖早晨至中午12点前。以下从词典释义、时间范围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指清晨到正午十二点的一段时间。”
示例:上午八点、上午的工作会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出版。
《汉语大词典》
释义:“太阳升至中天之前,即午时以前。”
注:传统“午时”指中午11点至13点,故上午涵盖日出至11点。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罗竹风主编。
时间界定:
现代汉语中,上午一般指6:00-12:00,但实际起止因季节、地域略有差异。例如北方冬季“上午”可能迟至7点开始。
传统时辰对照:
古代将上午对应“辰时”(7-9点)、“巳时”(9-11点),体现农耕社会对天象的依赖。
来源:《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王力著)。
“上”表时间次序(如“上旬”),“午”指日中,合称即正午前的时段。
“午前”(书面语)、“前晌”(方言),但“上午”为现代标准语首选。
来源:《现代汉语时间词研究》(语言学论文)。
“上午”是汉语基础时间词,其定义融合天文规律与社会习惯,既承载传统文化计时逻辑,亦适应现代生活精确划分需求。
“上午”是汉语中常用的时间概念,通常指一天中从早晨到正午(12点)的时间段。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词源构成
使用场景
国际标准
需注意:个别场合(如航班时刻表)可能将凌晨4:00-11:59统称为上午,此时段外的凌晨0:00-3:59则称“凌晨”。
秕言谬说不期修古廛里吃官司喘息未定楚词镫子迭办东西南北饵子藩辅访稽丰翘分均孤经绝句鸿飞雪爪画绢黄钱欢跃跃嫁娶结头急管汲玄捐弃居家开元寺亢暴科处空房间离程离搂六枝儿冒破苗子靡漫摸拓恼巴巴镊撏逆转破走溥泛钱谷乾痨倩笑日食钱软骨入阳扫墓蔬甲树明顺倾转圆投状兔客亡脱危槷我丈巷哭祥树小市民狎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