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容納;包容。 清 王夫之 《連珠有贈》:“蓋聞闤丘九變,密移在縱斂之間;宣榭千尋,函受但合離之際。” 清 王夫之 《讀四書大全說·孟子·公孫丑上篇二三》:“‘心統性情’,‘統’字隻作‘兼’字看。其不言兼而言統者,性情有先後之序而非并立者也。實則所雲‘統’者,自其函受而言。”
“函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hán shòu,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接受信函或函件
由“函”(信函)和“受”(接受)組合而成,指接收書面文件的行為,常見于古代官員間的文書往來。例如:
“收到朋友的來信,我立刻函受并回複了他。”
這一含義在查字典等權威來源中被明确解釋,強調動作的正式性。
容納、包容
在清代學者王夫之的著作中,“函受”被引申為“性情有先後之序,非并立”的哲學概念,表達對事物内在秩序的包容性。例如:
“心統性情……實則所雲‘統’者,自其函受而言。”
此用法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建議結合具體文本判斷詞義,古代用法與現代日常場景存在差異。
函受(hán shòu)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
函(hán)是一個古代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冫(冰)和幾(舉)。冫表示冰凍,幾表示手持,合在一起形成“函”,意味着手持冰凍,形象地表達了冷靜、沉着的意思。
受(shòu)是一個基本漢字,由兩個部首組成:又(又)和口(口)。又表示右手,口表示嘴巴,合在一起形成“受”,意味着接受、承受的意思。
《函受》一詞來源于古代文獻《易經·彖傳》中的一句話:“大人函受天下言。”函受在這裡表示接受來自天下百姓的言語和意見,意味着應該虛懷若谷,冷靜聽取他人的觀點和建議,做出正确的決策。
在繁體字中,函受的寫法并未有太大差别。
古代寫法中,函的上半部分外面有一個圓弧,表示手持冷靜掂量;受的上半部分類似古代的右手形狀,表示接受。
以下是一些關于函受的例句:
1. 領導函受各方面的意見後,做出了明智的決策。
2. 對于批評,我們應該保持冷靜,函受并加以改進。
函受的組詞有:
1. 函授(hán shòu):通過書信等遠程方式進行教學。
2. 約函(yuē hán):以書信形式邀請或約定。
函受的近義詞有:
1. 接受(jiē shòu):同樣表示承受、接收。
2. 吸收(xī shōu):表示吸取、獲取。
函受的反義詞有:
1. 拒絕(jù jué):表示不接受、拒絕。
2. 拒收(jù shōu):表示拒絕接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