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肩獸的意思、比肩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肩獸的解釋

即蟨。傳說中的一種動物。《爾雅·釋地》:“西方有比肩獸焉,與邛邛、岠虛比,為邛邛、岠虛齧甘草。即有難,邛邛、岠虛負而走,其名謂之蟨。” 郭璞 注:“《呂氏春秋》曰:‘北方有獸,其名為蟨,鼠前而兔後,趨則頓,走則颠。’然則邛邛、岠虛亦宜鼠後而兔前,前高不得取甘草,故須蟨食之。” 陸德明 釋文引 李巡 曰:“邛邛、岠虛能走,蟨知美草。即若驚難者,邛邛、岠虛便負蟨而走,故曰比肩獸。”參閱 清 郝懿行 《爾雅義疏·釋地》。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比肩獸”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文獻的複合詞,其含義在不同典籍中有差異,主要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解釋:

一、作為神話生物

  1. 《山海經》與《爾雅》中的共生關系
    據《山海經·海外北經》和《爾雅·釋地》記載,比肩獸指兩種互相依存的動物:

    • 邛邛(蛩蛩):狀如馬,擅長奔跑但無法覓食。
    • 蟨:前足似鼠,後足似兔,能尋甘草但行動笨拙。
      兩者合作生存,遇險時邛邛背負蟨逃離,蟨則為邛邛提供食物,故稱“比肩獸”。
  2. 瑞獸與比肩民的分支
    另有記載将“比肩獸”分為兩類:一是象征祥瑞的異獸,二是北方“比肩民”群體(《山海經》提及的疊食疊望之人)。

二、作為成語的比喻義

  1. 《莊子·逍遙遊》的寓言來源
    故事中描述一種前腳長、後腳短的異獸,可與人并肩行走但需仰視人肩,引申為“能與他人能力相當、并肩合作”的意象。

  2. 現代使用場景
    該成語多用于贊美他人能力出衆或表達對合作夥伴的認可,如“他是我事業上的比肩獸”。

“比肩獸”兼具神話與哲學雙重内涵,既可指古籍中互助共生的異獸,也可比喻旗鼓相當的夥伴。其複雜背景需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日常使用更側重《莊子》衍生的比喻義。

網絡擴展解釋二

比肩獸是指身材高大、與人類能夠并肩行走的動物。它的拆分部首是比和肩,比肩的意思是與人的肩膀處于同一高度。比肩獸的拆分筆畫為8畫,比字的筆畫為4畫,肩字的筆畫為8畫。比肩獸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話傳說,認為一些神性的動物擁有與人類一樣的身高。在繁體字中,比肩獸的寫法仍然相同。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因地域和時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但基本的形态仍然是以這個詞的基本含義為基礎。例如,我們可以用“比肩獸”這個詞來形容一個身材高大的動物,比如長頸鹿可以被稱為比肩獸。組詞方面,可以使用“比肩獸”與其他詞組合,如比肩獸的尾巴。近義詞可以是“與人相等的動物”,而反義詞可以是“低矮的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