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上偻的意思、上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上偻的解釋

背上部彎曲。《左傳·哀公十四年》:“有 陳豹 者,長而上僂,望視。” 杜預 注:“肩背僂。”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上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源信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解釋

詞義:指背部(尤其是上半部分)彎曲,即駝背。例如《左傳·哀公十四年》記載:“有陳豹者,長而上偻,望視。”杜預注:“肩背偻。”

詳細釋義

  1. 字形與讀音:

    • 拼音:shàng lǚ(部分資料标注為“lóu”,但權威來源如《百度百科》明确為“lǚ”)
    • 構成:由“上”(身體前傾)和“偻”(駝背)組合而成。
  2. 出處與經典用例:

    • 最早見于《左傳》,描述陳豹“長而上偻”,指其身材高大但駝背。
    • 唐代文獻中亦有用例,多形容年老或體态特征。
  3. 引申含義:

    • 除本義外,部分資料提及可比喻“行為不端”,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相關擴展

“上偻”主要用于描述駝背的體态特征,具有明确的曆史文獻依據。其讀音和含義需以權威典籍(如《左傳》《百度百科》)為準,避免與“偻”的其他用法混淆。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籍注釋。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上偻

上偻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為“屈曲而行”的意思。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上偻的第一個字是“上”,讀音為shàng,拆分為部首一(丨)和部首十(十),總共有三筆。

上偻的第二個字是“偻”,讀音為lǚ(音同“呂”),拆分為部首人(亻)和部首錄(彐),總共有十三筆。

來源

上偻一詞來源于《論語·陽貨》中的一句話:“上不偻其肱,使其腳。”意為領導者不要屈曲自己的肘腋,而讓下屬俯首腳行。

繁體

上偻的繁體字為“上僂”,拆分部首和筆畫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代字典《說文解字》的解釋,上偻的古時候寫法有所差異。其中,“上”字的古字形為“上”加上一點,表示上升的意思;“偻”字的古字形為“人”字下加上一個“衣”字,表示人把身體前傾。

例句

1. 他頭發淩亂,步履上偻,顯得非常疲憊。

2. 領導應該站得直挺,不要上偻行事。

組詞

上偻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不同的詞組,比如:“上偻下速”、“上偻下馳”、“上偻下視”等。

近義詞

上偻的近義詞有“屈體”、“彎腰”等。

反義詞

上偻的反義詞有“直立”、“筆直”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