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憑借瑣碎之事蒙蔽國君,幹預政事。《明史·蔣允儀傳》:“夫以坤維之厚重而震撼於妖孽,以鬚眉之丈夫而交關於婦寺,以籍叢煬竈之奸而托之奉公潔己,是皆陰脅陽之徵也。”
“籍叢”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用于描述通過瑣碎之事幹預朝政的行為。以下為詳細解釋:
拼音:jí cóng
釋義:指憑借瑣碎之事蒙蔽國君、幹預政事。該詞帶有貶義,常見于古代文獻對奸佞之臣的批判。
文獻來源
出自《明史·蔣允儀傳》中的記載:“夫以坤維之厚重而震撼于妖孽,以須眉之丈夫而交關于婦寺,以籍叢炀竈之奸而托之奉公潔己,是皆陰脅陽之征也。”
語境分析
該詞多用于政治批判,強調利用無關緊要的瑣事作為手段,達到操控權力或混淆視聽的目的。
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但在研究古籍或曆史政治語境時可能涉及。例如,分析明代官僚體系弊端時,可用此詞描述權臣的幹預手段。
如需進一步查閱原始文獻或擴展用例,可參考《明史》相關章節或權威古籍辭典。
《籍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有很多的書籍和文獻,形容豐富的知識或大量的藏書。
《籍叢》的部首是「⺡」(瓜)和「⺮」(竹),是由兩個部首組成的。其中「⺡」在《康熙字典》中的五筆輸入碼是VGYT,而「⺮」在五筆輸入碼是TTTT。
《籍叢》是古代漢語的詞語,源于《詩經·大雅·蕩》:“德音踰百裡,籍甚無逾。”繁體字為「藉叢」。
《籍叢》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藉叢」,其中「藉」指的是草紙,「叢」指的是成叢的植物。
他的書房裡擺滿了各種各樣的書籍和文獻,簡直是一片《籍叢》。
組詞:藏籍、積蓄、叢書。
近義詞:文獻豐富、藏書衆多。
反義詞:一無所有、空白一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