鼇禁的意思、鼇禁的详细解释
鼇禁的解释
亦作“鰲禁”。翰林院的别称。 宋 司马光 《神宗皇帝挽词》之四:“鼇禁叨承詔,金华侍执经。” 明 高明 《琵琶记·才俊登程》:“行看取,朝紫宸,凤池鼇禁听纶。” 明 李东阳 《生日邃庵太宰贶以长律用韵自述并答雅怀》:“公退久违鰲禁直,友声先和鸟鸣篇。”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拜谒忠灵》:“职居鰲禁,名重鸞坡。”
词语分解
- 鼇的解释 鼇 á 同“鳌”。 笔画数:; 部首:黽; 笔顺编号:
- 禁的解释 禁 ī 受得住,耐久:禁受。禁得住。禁不起。弱不禁风。 忍耐,制止:不禁笑起来。 禁 ì ㄐㄧㄣˋ 不许,制止:禁止。禁绝。禁书。禁令。禁赌。禁欲。禁锢。情不自禁。 法律或习惯上制止的事:犯禁。违
网络扩展解释
“鼇禁”是“鳌禁”的异体写法,指翰林院的别称,常见于古代文献。以下是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构成来源
- “鳌”: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象征尊贵。唐宋时期科举发榜时,状元立于刻有鳌头的石阶上,故有“独占鳌头”之说,代指科举及第的精英。
- “禁”:指“禁中”,即皇帝居所。翰林院作为皇帝近臣机构,常设于禁中,因此称“禁”。
合称“鳌禁”即指汇聚精英人才的翰林院。
-
历史背景
自宋代起,“鳌禁”被用于诗词和官方文书,如司马光《神宗皇帝挽词》中“鼇禁叨承诏”一句,描述自己曾在翰林院任职的经历;明代高明《琵琶记》则以“凤池鼇禁”代指高官显位。
-
使用范围
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正式场合,强调翰林院作为文化中枢的地位。例如李东阳诗句“公退久违鰲禁直”,暗喻离开翰林院后的怅惘。
文学引用示例
- 宋代:司马光《神宗皇帝挽词》
“鼇禁叨承詔,金华侍执经” —— 表达对翰林院任职时光的追忆。
- 明代:高明《琵琶记》
“朝紫宸,凤池鼇禁听纶” —— 以“鳌禁”象征仕途的巅峰。
关联词汇
- 近义词:鸾坡(翰林院别称)、玉堂(翰林院雅称)。
- 反义词:无直接反义词,但可对比“外朝”(普通官僚机构)。
“鼇禁”是结合神话意象与地理特征的典雅代称,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翰林院地位的推崇。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鸣凤记》《李东阳集》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鼇禁》一词的意思及拆分部首和笔画:
《鼇禁》是指古代神话中的海兽,也指海禁或海岸禁令。在这个词中,“鼇”是偏旁部首,表示动物,“禁”表示限制,禁止。它的拼音是áo jìn,其中“鼇”的拼音是áo(口+鳥),它是一个较复杂的汉字,包含了13个笔画,“禁”的拼音是jìn(真+來),它是一个包含了6个笔画的汉字。
来源和繁体字:
《鼇禁》一词的起源来自《山海经》中的记载。其繁体字写法是「鼇禁」,与简体字相同。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对于《鼇禁》这个词的写法可以有所变化。然而,由于该词较为特殊,所以在各个时期的古籍中基本上保持了一致的书写形式。
例句:
1. 所有船只在此海域范围内都受到了《鼇禁》的限制。
2. 这片海岸线自古以来就有着严格的《鼇禁》法规。
组词:
《鼇禁》这个词并不常见,所以不存在特定的常用组词。
近义词:
海禁、海岸限制
反义词:
解禁、开放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