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蘇轼 《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鐘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後因以“扣槃捫燭”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俞平伯 《詩的神秘》:“都是扣槃扪籥之談,招搖撞騙之技。”
“扣槃扪燭”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kòu pán mén zhú,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如下:
出自宋代蘇轼《日喻》:
一位盲人詢問太陽的形狀,旁人描述“日如銅槃”,盲人敲擊銅盤聽到聲音,後來誤将鐘聲當作太陽;旁人又描述“日之光如燭”,盲人觸摸蠟燭感知形狀,之後竟将管樂器“籥”認作太陽。故事諷刺僅憑片面經驗認知事物的局限性。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蘇轼《日喻》原文或權威詞典釋義。
《扣槃扪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伸手摸燭火,又扣碗裡又摸燈台,形容思慮憂慮交加,煩悶不堪。
《扣槃扪燭》由四個漢字組成,拆分後的部首為手、木、艸和火,總共有23個筆畫。
《扣槃扪燭》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故事。相傳,南朝梁朝的一位貴族,因為思慮過度而病倒。他整夜輾轉反側,憂慮得無法入睡,于是他就扣心思慮,同時摸着碗裡的飯盛和燈台上的燭火。他的家人看到後,便以《扣槃扪燭》來形容他。
《扣槃扪燭》的繁體字形為「扣搬捫燭」。
《扣槃扪燭》在古時候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基本上仍然可辨認。由于時代久遠,古代漢字書寫形式的詳細細節已經逐漸模糊,無法給出準确的古代寫法。
他最近工作壓力很大,晚上常常熬夜才能完成任務,已經變成了一個《扣槃扪燭》的人。
相關的組詞有:槃扣、扪燭、拈花惹草等。
近義詞有:愁眉苦臉、心事重重、煩惱不已等。
反義詞可以是心情舒暢、輕松自在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