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尚口說。《易·困》:“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 孔穎達 疏:“處困求通,在於修德,非用言以免困;徒尚口説,更緻困窮。” 宋 曾鞏 《代人謝餘侍郎啟》:“言當世之事,懼尚口而更窮;求後人之知,因著書而自見。” 明 陳子龍 《雜詩》:“尚口自有窮,捫舌豈我欺。”
“尚口”是一個源自中國古籍的詞彙,具有特定語境下的引申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尚口”指過度依賴或崇尚言辭表達,強調空談而不注重實際行動。該詞在多數語境中帶有貶義,暗含因空談導緻困境的寓意。
出處與演變
引申用法
部分文獻(如)提到“尚口”形容善于言辭,可能與《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的“吳起尚口”有關,但需注意這一用法較為罕見,且多數權威典籍仍以《周易》的貶義解釋為主流。
示例用法
如《易·困》所述,當處于困境時,“尚口”非但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矛盾,強調“修德”而非空談才是破局之道。
《尚口》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言辭高尚、言論有分寸的人。
《尚口》由部首尚(shàng)和口(kǒu)組成。
尚(shàng)部首表示高尚、崇高的意思。
口(kǒu)是表示“口腔”的意思。
《尚口》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勸學》中,原意是指言語修養高尚,不輕佻妄言。
《尚口》的繁體字為「尙」,即在「口」的上方加一橫。繁體字是在簡化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現在在簡化字的使用中較少見。
《尚口》的古時候寫法為「尙口」,字形較為古樸,與現代字形有所差異。
1. 他的言談舉止都很有尚口,給人一種非常有教養的感覺。
2. 作為一個公衆人物,他在社交媒體上的發言總是以尚口為主,很少發表沖動的言論。
1. 尚方寶劍(shàng fāng bǎo jiàn):比喻帶有威力的利器,也可以指工作中需要用到的重要工具。
2. 尚書省(shàng shū shěng):古代帝國的政府部門機構之一,負責文書的起草和公文的管理。
言之有物、言之鑿鑿、言之成理、口才出衆、言辭恰當。
輕率、浮躁、言辭粗俗、不分場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