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徒尚口说。《易·困》:“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 孔颖达 疏:“处困求通,在於修德,非用言以免困;徒尚口説,更致困穷。” 宋 曾巩 《代人谢余侍郎启》:“言当世之事,惧尚口而更穷;求后人之知,因著书而自见。” 明 陈子龙 《杂诗》:“尚口自有穷,捫舌岂我欺。”
“尚口”是一个源自中国古籍的词汇,具有特定语境下的引申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尚口”指过度依赖或崇尚言辞表达,强调空谈而不注重实际行动。该词在多数语境中带有贬义,暗含因空谈导致困境的寓意。
出处与演变
引申用法
部分文献(如)提到“尚口”形容善于言辞,可能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的“吴起尚口”有关,但需注意这一用法较为罕见,且多数权威典籍仍以《周易》的贬义解释为主流。
示例用法
如《易·困》所述,当处于困境时,“尚口”非但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矛盾,强调“修德”而非空谈才是破局之道。
《尚口》是一个汉字词语,常用于形容言辞高尚、言论有分寸的人。
《尚口》由部首尚(shàng)和口(kǒu)组成。
尚(shàng)部首表示高尚、崇高的意思。
口(kǒu)是表示“口腔”的意思。
《尚口》一词最早见于《荀子·劝学》中,原意是指言语修养高尚,不轻佻妄言。
《尚口》的繁体字为「尙」,即在「口」的上方加一横。繁体字是在简化字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现在在简化字的使用中较少见。
《尚口》的古时候写法为「尙口」,字形较为古朴,与现代字形有所差异。
1. 他的言谈举止都很有尚口,给人一种非常有教养的感觉。
2. 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在社交媒体上的发言总是以尚口为主,很少发表冲动的言论。
1. 尚方宝剑(shàng fāng bǎo jiàn):比喻带有威力的利器,也可以指工作中需要用到的重要工具。
2. 尚书省(shàng shū shěng):古代帝国的政府部门机构之一,负责文书的起草和公文的管理。
言之有物、言之凿凿、言之成理、口才出众、言辞恰当。
轻率、浮躁、言辞粗俗、不分场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