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才智特異的人。《左傳·昭公十二年》“其以中儁也” 晉 杜預 注:“言投壺中,不足為儁異。”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二》:“ 原 既流放,忽然蹔歸,鄉人喜悅,因名曰 歸鄉 。抑其山秀水清,故出儁異,地險流疾,故其性亦隘。” 清 徐乾學 《納蘭君墓志銘》:“君所交遊,皆一時儁異,於世所稱落落難合者。”
(2).才智突出,與衆不同。 宋 司馬光 《贈衛尉少卿司馬府君墓表》:“弟 子裡 早孤,府君識其儁異,自幼教督甚嚴,其後卒以文學取進士第。”
“儁異”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指才智特異的人
該詞常用來形容才智超群、與衆不同的人物。例如《左傳》中提到的“儁異”與選拔人才相關,強調其卓越性。北魏郦道元《水經注》也以“山秀水清,故出儁異”比喻傑出人才誕生的環境。
形容卓爾不群的特質
表示事物或人的才能、表現非比尋常。如宋代司馬光用“儁異”描述某人的文學才能突出,清代徐乾學則以此形容納蘭性德交友圈中的優秀人物。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更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左傳》《水經注》等典籍原文或相關注釋。
《儁異》(jùn yì)表示人物或事物出衆、才華超群、與衆不同的意思。
《儁異》是由「儁」和「異」兩個部分組成。
「儁」(jùn)是一個獨立的字,拆解部首為「人」,總共有九畫。
「異」(yì)也是一個獨立的字,拆解部首為「口」,總共有十二畫。
「儁」原本是指英俊、傑出之人,《爾雅》中就有相關記載。後來衍生出「儁異」這個詞,用以形容人物才能出衆、與衆不同。
「儁異」的繁體字為「儁異」。
在古代,「儁」的寫法稍有不同,康熙字典中記載的上古篆字形為「儁」,整體形狀較為簡化,但仍能辨認。
「異」的寫法在古代并無太大的變化。
1. 他在音樂方面表現儁異,成為了全場矚目的焦點。
2. 這座建築設計獨特,形式儁異,成為這個城市的地标之一。
儁材(才華出衆的人才)
儁卓(傑出)
儁士(才俊)
儁俊(才華出衆)
出衆
優秀
傑出
平凡
普通
庸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