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沙棘的意思、沙棘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沙棘的解释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枝灰色,常有刺。叶线状披针形,被银色鳞毛。花极小,带黄色。果实广椭圆形,橙黄色。耐旱,耐寒,生长迅速,根系特别发达,不择土壤,是一种优良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植物。叶和果可做饲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是胡颓子科沙棘属的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其释义可从汉语词典及权威典籍角度解析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植物学定义

    指分布于中国西北、华北等地区的耐旱灌木,枝干具棘刺,果实呈橙黄色球形簇生。《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其形态特征为"枝灰色有刺,叶线状披针形,花淡黄色,果实球形,橙黄色或橘红色" 。

  2. 词源与名称

    "沙棘"为汉语复合词:"沙"体现其生长于沙地、河滩的习性;"棘"源于枝干密生锐刺的特征。藏医典籍《四部医典》称其为"达尔恰"(意为神奇果),蒙语称"其察日嘎纳"(黄酸果) 。

二、核心特征

  1. 生态特性

    具极强耐寒、耐贫瘠能力,根系可固氮改良土壤,被《中国植物志》记载为防风固沙先锋物种,常见于黄土高原及干旱河谷地带 。

  2. 药用价值

    唐代《月王药诊》首载其药用功效。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定义沙棘果"味酸涩,性温",功能止咳祛痰、消食化滞,活血散瘀 。

三、文化延伸

  1. 传统应用

    藏族医学将沙棘油用于烧伤治疗,元代宫廷食谱《饮膳正要》记载沙棘汁作皇室保健饮品 。

  2. 现代地位

    国家卫健委认证沙棘为药食同源资源,其果实含428种活性物质,维生素C含量达苹果200倍,被国际植物学会誉为"生命之王" 。


权威参考文献来源(按正文引用顺序):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2. 宇妥·元丹贡布《四部医典》(藏医经典)
  3.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第52卷第2册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5. 忽思慧《饮膳正要》(元代营养学专著)
  6. 国际沙棘协会(ISA)研究报告

网络扩展解释

沙棘是一种具有多重价值的植物,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生物学定义

沙棘(学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属于胡颓子科沙棘属,是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高通常为1-5米,高山地区可达18米。其枝干灰褐色、多刺,叶片狭长披针形,表面覆盖银白色鳞片,果实呈橙黄色或红色,秋季成熟。

二、分布与生长特性

主要分布于北纬30°-45°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如中国华北、西北、西南以及欧洲多国。沙棘耐极端环境,可在-50℃至50℃的温度范围、贫瘠土壤(如沙质、盐碱地)中存活,且根系发达,能有效固沙保水。

三、生态价值

作为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沙棘被广泛用于沙漠绿化与水土保持。其根系可深入地下2-3米,能改善土壤结构并防止侵蚀。

四、药用与营养价值

沙棘果实富含维生素C(含量是柑橘的6倍)、维生素E、类黄酮等,被誉为“天然维生素库”。在传统医学中,其果实和叶片可用于止咳化痰、健胃消食,并辅助治疗跌打损伤和心血管疾病。

五、文化典故

古希腊人发现沙棘叶可增强战马体质,赋予其拉丁名“Hippophae”(意为“发光的马”);成吉思汗军队也曾用沙棘补充体力。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植物学、生态学及医学权威来源,如需深入研究可查阅相关网页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网摆开拜陵鲍螺巴掌博学鸿词采风问俗幨车唱籍长眉澄宁祠馆翠鸟打夺打鬨登天斗极钝朴丰巨拊键府院甘液顾恨国富民安见马克思解罢巾袜九川九皐恇悚腊面乐职龙溪卖方甿俗冕笏免行钱男女有别泥溺排水量偏躬凭虚公子睿思颯擖赏贡首肯刷剔殊功梳洗肆布晚节香无假下坂丸下古相期闲空显耀鲜莹袭凡蹈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