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府所發繳納錢糧的收據。《負曝閑談》第五回:“那位 鄒老夫子 正架着*********,在那裡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算本年的糧串呢。”
糧串是中國明清時期官府征收田賦(土地稅)時發放給納稅戶的重要憑證,其核心含義可概括為:
官方稅收憑證
糧串是官府在收到納稅人(主要是農戶)繳納的糧食或折銀後開具的正式收據。它詳細記錄了納稅人姓名、田畝數量、應納稅額、實際繳納數額及時間等信息,證明納稅人已完成當期的納稅義務。該制度體現了古代稅收管理的規範性,是官府與納稅人之間錢糧交割的法律憑據。來源依據可參考《清史稿·食貨志二》中關于賦役征收流程的記載。
“串”的形态特征
“串”字形象地描述了該憑證的物理形式。糧串通常采用多聯單據設計,類似後來的“三聯單”。官府在填寫後,會将其中一聯(如“納戶執照”聯)撕下交給納稅人留存,其餘聯次由官府存檔或用于内部核銷對賬。這種“串聯”設計便于查驗真僞和防止篡改,是古代財政票據防僞的重要手段。其形制在《明清賦稅制度研究》等經濟史專著中有具體描述。
曆史背景與功能
糧串制度主要存在于明清兩代,與“一條鞭法”後賦役征銀及“攤丁入畝”等稅制改革密切相關。它不僅是納稅證明,也是官府稽查滞納、追繳欠稅的依據,同時為納稅人提供了對抗額外苛索的書面保障(如遇差役多征,可憑串票申訴)。其運作機制反映了中央集權下基層稅收管理的模式,相關背景可參見《中國財政通史·明清卷》等權威經濟史文獻。
總結
“糧串”特指明清時期官府籤發的田賦完稅憑證,其名稱直觀體現了票據多聯串聯的物理形态和作為錢糧交割憑據的核心功能。它是研究中國古代稅收制度、基層社會治理及經濟文書演變的重要實物史料。
“糧串”是漢語中的一個曆史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定義
糧串指古代官府發放的繳納錢糧(如田賦、稅糧)的收據,相當于現代稅務憑證。該詞由“糧”(糧食或錢糧)和“串”(串聯、憑證)組合而成,強調其作為官方認證的繳納證明功能。
文獻出處與例證
該詞在清代小說《負曝閑談》第五回中有明确用例:“那位鄒老夫子正架着大眼鏡,在那裡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算本年的糧串呢。”。此例生動描繪了古代官吏核算稅糧憑證的場景,印證了糧串的實際應用背景。
曆史背景與功能
糧串反映了中國古代以實物(糧食)為主的稅收制度。官府通過發放此類憑證,記錄民衆納稅情況,确保財政管理有序。其形式可能為串聯的票據或文書,便于核對與存檔。
現代使用情況
隨着稅收制度現代化,“糧串”一詞已逐漸退出日常使用,主要作為曆史術語出現在文獻或相關研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該詞在古籍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負曝閑談》原文或相關曆史檔案資料。
黯然無光八極超羣拔萃充忍粹毛村老子寸情代官淡濘調奸東垣斷沒飛旐風卷殘雲俯臨過夏固陰冱寒孤直後手裡惠蛄獲成儉德谏囊京派金雀擠壓捃誣浪穹攔遮老不着老狗蠟圓臉龐攦脫立錐之地賂遺梅煎廟略奇覽親驩缺心少肺日角龍顔弱弟上齋沈惡神色不動折苕失叙宋學素油唐帕特卓天王堂天下一家推慕文話五百年前詳夢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