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制的律尺。古代用以量較樂器,又可依以為準,鑄銅律呂以調聲韻。《晉書·律曆志上》:“ 始平 掘地得古銅尺,歲久欲腐。”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樂府》:“故 阮鹹 譏其離聲,後人驗其銅尺。” 詹鍈 義證引 李曰剛 《<文心雕龍>斟诠》:“銅尺,銅鑄之尺,用以量較古樂器,又可依古尺為準,鑄銅律呂以調聲韻。”《隋書·律曆志上》:“一 周 尺:《漢志》 王莽 時 劉歆 銅斛尺。 後漢 建武 銅尺。 晉 泰始 十年 荀勗 律尺,為 晉 前尺。 祖沖之 所傳銅尺。”
“銅尺”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語境:
銅尺是古代銅制的律尺,主要用于樂器的校準和音律調整。其功能包括:
曆史文獻如《晉書·律曆志》記載,始平地區曾出土古銅尺;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也提到後人通過銅尺驗證音律準确性。
在特定語境下,“銅尺”被引申為剛正不阿、堅守原則的象征。其比喻意義源于銅材質堅硬不易彎曲的特性,形容人不受外界幹擾、堅持立場的品質。
銅尺在古代度量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如《隋書·律曆志》記載了不同朝代的銅尺标準(如後漢建武銅尺、祖沖之傳銅尺等),反映了古代音律與度量衡的緊密聯繫。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音律原理,可參考《晉書》《文心雕龍》等文獻原文。
《銅尺》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用銅制成的尺子。
如果按部首拆分,《銅尺》的部首是金(钅),筆畫數為13畫。
《銅尺》一詞來源于古代物質文化,起初是用來測量物件長度、寬度等尺寸的工具。在古代,銅尺被廣泛使用,成為當時重要的測量工具之一。
繁體字“銅尺”可以代替簡體字“銅尺”,兩者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
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代寫法中的漢字結構更加繁複,筆畫也有所區别。關于《銅尺》,在古代常見的寫法是一橫、一豎、兩橫、下一右、左一廠、右一丁等。
1. 他使用《銅尺》測量了房間的尺寸。
2. 這把《銅尺》已經使用了很久,又平整又耐用。
1. 銅管:用銅制成的管狀物。
2. 銅壺:用銅材料制作的壺。
3. 銅錢:古代流通的一種貨币,用銅材料制造。
銅尺的近義詞可以是“銅尺子”,具有相同的意思。
反義詞可以是“木尺”,意為用木制成的尺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