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貞九烈的意思、三貞九烈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貞九烈的解釋

舊時形容婦女重視貞節,甯死不改嫁,不失身。三、九,極言其甚。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三折:“隨漢走,怎説三貞九烈?” 明 無名氏 《金雀記·投崖》:“聽訴因,三貞九烈全閨閫;草茅庵,且淹留幾旬。”《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6*九回:“甚麼三貞九烈?都是哄人的説話!”亦作“ 三貞五烈 ”。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你要他三貞五烈,這不是太……。”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貞九烈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三貞九烈”是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封建社會對婦女貞節觀念的極端強調。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含義
    該成語由“貞”(貞操)和“烈”(節烈)組成,指婦女甯死不改嫁、不失身,以維護封建倫理中的貞節。其中“三”和“九”為虛數,僅表示程度極高,并非具體指代三種或九種行為。

  2.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元代雜劇《合同文字》第三折:“他元來是九烈三貞賢達婦”,後逐漸演變為“三貞九烈”。成語多作賓語或定語,用于描述婦女的貞烈行為,如清代《鏡花緣》中“隨你三貞九烈,亦不能跳出圈外”。

  3. 社會背景
    該詞反映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束縛,要求女性從一而終,甚至以生命維護貞節。例如元代白樸《牆頭馬上》提到“怎說三貞九烈”,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女性行為的嚴苛标準。

  4. 現代視角
    當代語境中,“三貞九烈”多含批判性,被視為壓迫女性的封建糟粕。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借角色之口否定其合理性:“甚麼三貞九烈,都是哄人的說話”。

  5. 近義與關聯
    類似表達包括“三貞五烈”,但“三貞九烈”更強調程度的極端性。需注意其與“貞潔”“節烈”等詞的文化關聯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貞九烈的意思

《三貞九烈》是指中國古代婦女的倫理準則,它強調婦女應當保持三個方面的貞操,即對丈夫的貞操、對父親的貞操、對兄長的貞操;同時也強調婦女應當具備九種美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婦心、婦行、婦事、婦聞、婦形。這個概念在古代中國十分重要,對于維護家庭和社會的穩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貞九烈》一詞由四個漢字組成,其拆解部首和筆畫如下:

來源

《三貞九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南朝宋檀道濟的《梁書·王助傳》中,後來又被司馬光引用并加以發揚光大。

繁體

《三貞九烈》的繁體字為「三貞九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按照古時候的寫法,「三貞九烈」可寫為「叁貞九烈」。

例句

下面是一些關于《三貞九烈》的例句:

  1. 她一直秉持着《三貞九烈》的原則。
  2. 《三貞九烈》是古代中國婦女的道德準則。
  3. 許多女性都為了踐行《三貞九烈》而努力。

組詞

與《三貞九烈》相關的組詞有:四豔八短、兄妹戀、三從四德等。

近義詞

與《三貞九烈》義近的詞語有:婦道、女德等。

反義詞

與《三貞九烈》義相反的詞語有:放蕩、輕浮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