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出《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 晉 人角之,諸戎掎之,與 晉 踣之。” 孔穎達 疏:“角之謂執其角也,掎之言戾其足也。”執其角,拖其足。後以“角掎”比喻前後夾擊。 宋 喻汝砺 《八陣圖》詩:“ 馬隆 三千相角掎, 西羗 茸茸落牙觜。”
“角掎”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iǎo jǐ,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角掎”原指捕獵時從不同方向配合攻擊獵物,後引申為前後夾擊的戰術。該詞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晉人角之,諸戎掎之,與晉踣之。”其中“角”指抓住鹿角,“掎”指拖住鹿足,二者配合使鹿倒地,比喻協同作戰。
出處背景
《左傳》中的記載描述了晉國與諸戎合作捕鹿的情景:晉人從正面牽制(角),諸戎從後方拖拽(掎),最終合力制服獵物。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為“執其角,戾其足”,即前後夾攻的戰術。
引申意義
後世多用于比喻軍事或競争中的協同策略,強調多方位配合的攻勢。例如宋代喻汝砺《八陣圖》詩:“馬隆三千相角掎,西羗茸茸落牙觜。”即借指軍隊配合制敵。
“角掎”核心含義是協同夾擊,強調通過前後配合達成目标。其典故和用法體現了古代戰争智慧,現代也可借喻團隊協作的重要性。
角掎是一個古代漢字,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角”和“掎”。其中,“角”是表示動物的角的部首,代表着動物的角或者角狀物;而“掎”則是一個表示拖拽或拉扯的手部的部首,代表着拉拽或拖曳。這個詞的構造非常獨特,是一個較為罕見的漢字。
《角掎》的字義來源于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古代北方有一種神奇的生物,它長着角,并且在行走時往往會将尾部用力拖拽,而不是直接行走。因此,“角掎”這個詞就形容了這種特殊的行走方式,意思是用角拖拽,形象地描繪了這種奇特的動作。
在繁體字中,《角掎》通常寫作「角掎」,和簡體字的寫法基本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中,字形和現代漢字有所不同。以《説文解字》所記載的古漢字來看,《角掎》的寫法為「角卨捽」。其中,“卨”是角的簡化形式,表示角;而“捽”是掎的古代字形。
以下是《角掎》的示例句:
以下是一些與《角掎》相關的詞語:
總結:《角掎》是一個形容用角拖拽或拉扯的動作的詞語,它的意義來源于古代的傳說故事。在繁體字中寫作「角掎」,古代漢字的寫法為「角卨捽」。與之相關的詞語有角鬥、角擎和角拖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