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eary] 疲乏;倦怠
疲怠的身體
(1).猶懶散。 三國 魏 曹操 《上書謝策命魏公》:“臣蒙先帝厚恩,緻位郎署,受性疲怠,意望畢足,非敢希望高位,庶幾顯達。” 晉 嵇紹 《贈石季倫》詩:“屢飲緻疲怠,清和自否塞。”
(2).疲憊;困倦。《晉書·五行志上》:“ 皓 初遷都 武昌 ,尋還 建業 ,又起新館,綴飾珠玉……增廣苑囿,犯暑妨農,官私疲怠。”《南史·謝晦傳》:“聞 鹹陽 淪沒,欲復北伐, 晦 諫以士馬疲怠,乃止。”如:戰士們剛打退敵人的第一次進攻,疲怠地抱着槍,緊靠着塹壕土牆休息。
“疲怠”是漢語中形容身心狀态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因過度勞累而失去活力或動力”。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該詞包含兩層語義:一是指體力或精神的疲倦感,二是因倦怠産生的松懈态度。
從構詞法分析,“疲”本義為身體勞累,《說文解字》注“疲,勞也”;“怠”則強調心理層面的松懈,《玉篇》釋“怠,懈也”。二者結合形成遞進式詞義結構,既描述生理疲憊狀态,又包含由此引發的行為惰性。在《漢語大詞典》中,該詞被标注為書面用語,常見于正式語境。
典型用法包括:
與近義詞“疲憊”相比,“疲怠”更強調主觀能動性的喪失;與“倦怠”相較,則突顯由外因導緻的持續性狀态。該詞在組織行為學、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具有專業術語價值,常與“綜合征”搭配使用,指代特定職業病症。
“疲怠”是一個組合詞,由“疲”和“怠”兩個語素構成:
疲
指身體或精神的疲勞、倦怠,如“疲憊”“疲倦”。《說文解字》釋為“勞也”,表示因過度消耗而産生的無力感。
怠
本義為松懈、懶散,如“怠慢”“懈怠”。《說文解字》釋為“慢也”,指主觀态度上的消極或行動遲緩。
組合義
“疲怠”可理解為因身心疲勞導緻的狀态低迷或行為松懈,常見于以下語境:
注意
該詞并非現代漢語高頻詞彙,若具體語境涉及古漢語、方言或特定領域(如心理學),含義可能進一步細化。建議結合上下文補充說明。
百依百從謗诽八一建軍節辨秩敝蹻碧茸茸筆者不宰嘲咻翠衣鹾院搗把電鐘都赫二拇指範民伐性刀封鎮腹記腹蟹目蝦甘奇航天飛機核能橫失洪生花不棱登化澤昏疲活冤業燋然驚蹶可圈可點空譽朗白攬取趔趄陵蹙賣藝美人局民生凋敝磨心麑裘搶攞蹊牛森聳山塘燒丹奢侈生恐生态危機書課頌贊夙懷桃月蜩沸頭發胡子一把抓妥甯孝弟歊歊嚣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