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悼栗 ”。驚恐戰栗。《莊子·山木》:“危行側視,振動悼慄。”《漢書·王莽傳上》:“夙夜悼栗,常恐污辱聖朝。” 三國 魏 阮籍 《鸠賦》:“終飄搖以流離,傷弱子之悼栗。” 唐 韓愈 《上襄陽于相公書》:“窺巨海之驚瀾,莫不戰掉悼慄,眩惑而自失。”
悼慄(dào lì)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語境,形容因極度恐懼、悲傷或敬畏而産生的顫抖、戰栗狀态。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用法及來源:
詞義核心
“悼”本義指恐懼、悲傷(《說文解字》:悼,懼也);“慄”指因寒冷或恐懼而發抖(《爾雅·釋訓》:慄,懼也)。二字組合強化了“因極端情緒引發的生理性戰栗”,強調内心的震撼與身體的失控反應。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卷)商務印書館,1992年,第1083頁。
情感指向
多用于描述面對災難、死亡、神威或重大變故時,因極度哀痛或敬畏導緻的顫抖,常見于古籍中對天災、戰争、祭祀等場景的記載。
例:《詩經·小雅·小弁》:“我心憂傷,惄焉如搗;假寐永歎,維憂用悼。” 其中“悼”已隱含驚懼之意。
古代典籍
描述秦人對嚴刑峻法的恐懼戰栗,體現威權壓迫下的心理狀态 ](https://www.guoxuedashi.com/a/23hsh/hszz_2.html)。
以“悼”抒發對命運艱險的悲慨,暗含驚惶不安之情。
近現代用例
魯迅《集外集拾遺·破惡聲論》:“民生悼慄,不可終日。”
形容民衆在動蕩時局中的極度恐慌,延續了該詞的沉重情感色彩 ](https://www.luxunmuseum.com.cn/works.html)。
當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悼慄”使用頻率較低,多見于曆史文獻研究、文學創作或學術論述,用以渲染莊重肅穆的悲怆氛圍(如描述曆史悲劇、自然災害等)。
來源:《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年,第1589頁。
近義詞辨析
《漢語大字典》
釋“悼”為“恐懼”,引《廣雅·釋诂二》:“悼,懼也”;釋“慄”為“因恐懼發抖”,引《莊子·人間世》:“吾甚慄之”。
來源:四川辭書出版社,2010年,第2版第2396頁。
《辭源(修訂本)》
明确“悼慄”為“恐懼戰抖”,并列《漢書》《後漢書》用例佐證。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第1582頁。
“悼慄”凝結了漢語中對深層恐懼與悲怆交織的複雜情感表達,其古典意蘊在現代語境中仍具獨特表現力,適用于嚴肅曆史叙事或文學性文本。
“悼慄”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悼慄”意為驚恐戰栗,形容因恐懼、緊張或極度不安而身體發抖的狀态。該詞也可寫作“悼栗”,屬于文言用法,現代漢語中使用較少。
《莊子·山木》
“危行側視,振動悼慄。”
(形容因危險而戰戰兢兢的狀态。)
《漢書·王莽傳上》
“夙夜悼栗,常恐污辱聖朝。”
(表達因擔憂而惶恐不安的心情。)
三國魏·阮籍《鸠賦》
“終飄搖以流離,傷弱子之悼栗。”
(描寫弱小者因困境而恐懼戰栗。)
唐代韓愈《上襄陽于相公書》
“窺巨海之驚瀾,莫不戰掉悼慄。”
(比喻面對巨大挑戰時的驚恐反應。)
該詞多見于先秦至唐代文獻,常見于描述人物心理或環境壓迫下的生理反應,具有鮮明的古典文學色彩。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反義詞或讀音,可參考來源網站(滬江線上詞典)。
安全理事會白題睥睨博士後茶花賦昌期遲立吃麻栗子出人命瓷瓶岱雲堤防獨萿多如牛毛乏窘鲂魚蜚刍挽粟分享奮行分巡道供帳和唝合龍門恚忿虎列拉火棘勁麗悸懾絕版看着狼火蘭亭帖累牍蓮根龍節緑浦命辭遣意牛頭不對馬嘴的出處丕革千歲子潛躍起降情逐事遷繞朝鞭搔搔删定官骟馬山上無老虎,猴子稱大王說起曹操,曹操就到松根兦聊瓦肆午橋莊五射烏塗限界鮮文下生昔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