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end word to] 傳話,捎信
乃前寄辭。——唐· 李朝威《柳毅傳》
寄托言詞,運用言詞。借指寫作。 晉 陸機 《文賦》:“或寄辭於瘁音,徒靡言而弗華,混妍蚩而成體,累良質而為瑕。” 晉 張協 《雜詩》之九:“遊思竹素園,寄辭翰墨林。”
“寄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如下:
傳話、捎信
指通過言辭傳遞信息或表達心意。例如唐代李朝威《柳毅傳》中“乃前寄辭”,即指柳毅受托傳話的情節。
寄托言詞,借指寫作
強調通過文辭表達思想情感,常見于古代文學理論。如晉代陸機《文賦》提到“或寄辭于瘁音”,探讨文辭與情感的關系;張協《雜詩》中“寄辭翰墨林”也體現此意。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文賦》原文或《柳毅傳》相關注釋,以獲取更詳盡的語義演變及用例分析。
《寄辭》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它可以指代寄送給他人的信函或道别的言辭。這是一種表達思念、懷念或告别的方式。
《寄辭》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寄”和“辭”兩個部分。
“寄”這個字的部首是宀,它有一筆即是一畫。
“辭”這個字的部首是辛,它有五筆即是五畫。
《寄辭》這個詞的來源很早,它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化傳統。人們在古代常常使用信函或文辭來表達情感或告别,這就是“寄辭”的來源。
在繁體字中,“寄辭”可以寫作「寄辭」。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變異的寫法存在。例如,“寄”字在古代寫作“祭”,而“辭”字在古代寫作“辤”。這些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但在古代文獻中仍可見到。
1. 我寫了一封寄辭給我的朋友,表達了我對他的思念和祝福。
2. 他留下寄辭,告訴我們他将去遠方開始新的生活。
3. 在離别的時候,我們互相送上了寄辭,表達了我們的情感和祝福。
組詞:寄信、寄物、辭别、辭職
近義詞:告别、别離、道别
反義詞:團聚、相聚、相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