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臭恶的气味。 唐 元稹 《古社》诗:“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復闻。”
(2).借指尘世的丑恶。 唐 刘复 《经禁城》诗:“金石非汝寿,浮生等臊腥。”
"臊腥"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臊"和"腥"两个表示气味的单字组合而成,主要用于描述令人不悦的动物性气味或引申指代污秽丑恶的事物。其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臊"的本义
指动物体表或分泌物(如尿液、汗液)产生的刺鼻气味,尤以狐臭、尿臊味为典型。《汉语大词典》释为"类似尿或狐狸的气味"(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9卷,第108页)。
"腥"的本义
原指生肉、鱼类或血液散发的气味,后泛指血腥味。《说文解字》注:"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引申为生肉气味(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9页)。
"臊腥"的合成义
二字连用强化对浓烈、污浊的动物性臭味的描写,既可指具体的血腥、体臭或腐败气味,亦常用于比喻道德层面的肮脏丑恶。
描述生理气味
象征污秽或道德败坏
方言与口语中的贬义
部分地区用以形容粗鄙言行或低劣品性,如"这人一身臊腥气"暗指品行不端。
"臊臭"(侧重体臭)、"腥膻"(专指牛羊肉膻味)、"腐腥"(强调腐败气味)。
"芬芳"(花草香)、"清冽"(清新洁净)。
《汉语大词典》
明确收录"臊腥"词条,释义为"又臊又腥的气味",引《吕氏春秋》"臊腥恶臭而伤害腹胃"为例(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6卷,第1283页)。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标注其为形容词,释义:"形容气味又臊又腥",例词"臊腥味"(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132页)。
古人视"臊腥"为违背礼制的粗野之气。《礼记·郊特牲》载"至敬不飨味,而贵气臭也",强调祭祀需远离腥臊以达洁净(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02页),反映传统文化中对气味的道德化解读。
(注:古籍引用依据通行校勘本,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权威辞书。)
“臊腥”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臭恶的气味
指刺鼻或令人不适的异味,如动物体味、腐败气味等。唐代元稹《古社》诗“狐惑意颠倒,臊腥不復闻”即用此意。
借指尘世的丑恶
用于比喻世俗中的污浊或卑劣现象。如唐代刘复《经禁城》诗“金石非汝寿,浮生等臊腥”,以“臊腥”暗喻凡尘的负面特质。
建议参考权威古籍或词典(如《汉典》)以获取更精准的古典释义。
安恤标映必修科闭蓄藏传佛教长驱直入謿讛嗔道成天价箠令淳浓德薄典故敦嘱堕城二言樊川凤草风华正茂奋恚分配律分吟跪门骇鷄画一之歌活跃跃极步借花献佛击柝稽疑送难倨佝陵冒离相平等离析涣奔立有间龙箫轮鈎蛮人庙官挠喉捩嗓皮廌谴域情种清中戎疾入黑势不可遏世统蜀麻丝光棉台台天宝危几位望文化学沃心湘管衔耀笑模笑样鞋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