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黍稭”。黍的莖稈。《元史·燕鐵木兒傳》:“敵列植黍稭,衣以氊衣,然火為疑兵,夜遁。”
“黍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黍稭(shǔ jiē)指黍類作物(如黃米)收割後剩餘的莖稈部分。這類莖稈通常被視為農業廢棄物,常用于燃料、飼料或手工藝品制作。
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既描述農作物殘留物,也用于比喻輕賤之物。例如:“這些舊書對他而言已是黍稭,早該處理。”
注:比喻義的使用需結合語境,日常交流中更常見其字面含義。
《黍稭》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指的是黍類(稻黍類的一種)的稭稈,即黍類作物(如高粱、玉米等)收割後,留下來的莖稈。
《黍稭》這個詞由“禾”和“禾”兩個部首組成,拆分後具有14個筆畫。
黍稭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使用。在今天的漢字書寫中,黍稭通常以簡化形式「黍稭」出現。而在繁體字中,「黍稭」以「黍梗」的形式存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黍稭這個詞的寫法略有不同。黍字由左右兩部分組成,左邊是一個表示“禾”的字形,右邊是一個表示“烏”的字形。稭字的古代寫法是「梗」,由木和井兩個字形組成。
1. 田間的黍稭搖曳着,透露着豐收的喜悅。
2. 農民們正在清除田地上的黍稭,為下一季的種植做準備。
3. 在鄉村的莊稼地裡,熱鬧的場面是一片片黍稭隨風飄舞。
稭稈、農田、收割、作物、農民
稭稈、莖稈、稻稭
高粱、玉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