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識未開的兒童。舊亦以指開始讀書識字的兒童。 唐 彭曉 《參同契明鏡圖訣詩》之一:“造化潛施跡莫窮,簇成真訣指蒙童。” 明 田藝蘅 《留青日劄·雁足系帛書》:“而坊本俗刻,蒙童所習,又多訛字。” 清 鄭燮 《道情》之五:“倒不如,蓬門僻巷,教幾個,小小蒙童。”
“蒙童”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蒙童(拼音:méng tóng)指知識未開、剛開始讀書識字的兒童。舊時私塾中常用此詞描述處于啟蒙階段的學童,例如《儒林外史》中提到“訓了幾個蒙童”。
在部分語境中,也可比喻缺乏經驗的新手(如提及),但此用法非傳統核心含義,需結合具體場景判斷。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教育文化或詞語演變,可參考滬江線上詞典及《儒林外史》相關章節。
蒙童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蒙”和“童”兩個字組成。
“蒙”字的部首是“艸”,總共有13個筆畫;“童”字的部首是“立”,總共有8個筆畫。
蒙童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的意思是指年幼的孩子。在《說文解字》中,蒙被解釋為“幼也”,童被解釋為“兒童也”。蒙童合在一起,表示幼小的孩子。
蒙童的繁體字是「蒙童」,和簡體字一樣的拼寫。
在古代漢字中,蒙的寫法為「萌」,童的寫法為「僮」。
1. 他是個聰明乖巧的蒙童,很受老師和同學們的喜愛。
2. 無知的蒙童往往容易上當受騙。
- 蒙頭蒙腦:形容人糊裡糊塗、一頭霧水的狀态。
- 童心未泯:形容成年人保持着孩童般純真、活潑的心态。
近義詞:兒童、孩童。
反義詞:成人、老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