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湯镬的意思、湯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湯镬的解釋

(1) [boiling pot] 滾開的水鍋或油鍋

當于湯煮之。——晉· 幹寶《搜神記》

(2) [boil sb. with boiling water] 專指用滾湯水煮人的酷刑

臣請就湯镬。——《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蒙斧钺湯镬。——《漢書·李廣蘇建傳》

詳細解釋

(1).煮着滾水的大鍋。古代常作刑具,用來烹煮罪人。《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晉 葛洪 《抱樸子·論仙》:“夫有道者視爵位如湯鑊,見印綬如縗絰。” 唐 陳子昂 《谏用刑書》:“臣不避湯鑊之罪,以螻蟻之命,輕觸宸嚴。”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一》:“陰律不孝罪至重,毋自蹈冥司湯鑊也。”

(2).比喻痛苦的處境。 清 周亮工 《與張瑤星書》:“弟之在湯鑊中者十閲月矣。”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湯镬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殘酷刑罰,指将犯人投入沸水或滾油中烹煮緻死。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分析:

一、字義解析

  1. 此處指沸水或滾燙的液體(非現代“湯羹”義),《說文解字》釋“湯”為“熱水”,如《論語·季氏》載“見不善如探湯”。

  2. 指無足的大鼎,古代烹煮器具。《淮南子·說山訓》注:“有足曰鼎,無足曰镬。” 後特指刑具,《漢書·刑法志》載“重刑,先黥劓,斬左右趾,笞殺之,枭其首,菹其骨肉于市,其诽謗詈詛者,又先斷舌,故謂之具五刑。彭越、韓信之屬皆受此誅”,其中“菹”即剁碎于镬中。

二、刑罰内涵

三、典籍例證

  1. 《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镬。” 蔺相如以“湯镬”示甘受極刑。

  2. 《漢書·蘇武傳》

    匈奴威脅“複舉劍拟之,武不動”,後“置武大窖中”,而“湯镬”為更甚之刑。

四、文化影響


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 許慎.《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3. 司馬遷.《史記》. 中華書局.
  4. 班固.《漢書》. 中華書局.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網頁,來源标注為權威典籍版本,實際撰寫時可補充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鍊接如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資源

網絡擴展解釋

“湯镬”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酷刑工具和刑罰名稱,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湯镬(tāng huò)指古代烹煮罪人的大鍋,通常為無足的銅制容器(镬),内盛滾水或沸油。它既是刑具名稱,也代指将人活活煮死的刑罰,屬于死刑的一種。

  2. 刑具與刑罰形式

    • 镬與鼎的區别在于有無足:鼎有三足,镬無足。
    • 行刑時将犯人投入滾燙的湯镬中烹煮緻死,故又稱“烹刑”。
    • 常見于商周至秦漢時期,多用于懲治重罪,如《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中蔺相如言“臣請就湯镬”即指此刑。
  3. 曆史文獻例證

    • 《史記》記載:“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
    • 《漢書·蘇武傳》亦有“雖蒙斧钺湯镬,誠甘樂之”的描述。
  4. 比喻意義
    後引申為極端痛苦的處境,如清代周亮工《與張瑤星書》中以“湯镬”喻指自身艱難境遇。

  5. 相關成語與近義詞
    近義刑罰包括“斧钺”“烹殺”等,成語如“赴湯蹈火”中的“湯”亦源于此概念。


提示:如需了解具體曆史案例或文學引用,可進一步查閱《史記》《漢書》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卑鄙奔離兵嚴賓禦敝舃布展采醴餐車巉嵓扯空砑光琛寳出污泥而不染青蓮嬌辭受啐啄同時島叉大填短言額黃法司鳳栖梧豐珍負床之孫花琅琅黃埔港虎頭公戶阈狡獸機揆競競窭薮舉直錯枉留有餘地盧溝曉月淪殂買哄媒人婆濛濛秘樞漂田潑天期權七獻勸谕曲子入山符搔頭擅專孰察水利工程四秋素材歎美談谑逃惡投機倒把五道神絃桐現行犯曉晦小汙